Page 31 - 九龍城浸信會 雙月刊 2018年2月
P. 31

印度教中「劫」(Kalpas) 的觀念 ——                          首先是業報路徑 (Karma Marga),這是一個古老的方法,
          關於創世的故事                                         可以視作一種儀式,尤其是家庭儀式。在印度,大多數平
                                                          民會依從這路徑來尋求解脫。這路徑之特色是實際、易明
                                   在印度教的信念中,整
                                                          和傳統。人們對責任的實踐,必須基於一份單純的心,是
                                   個宇宙會不斷循環。
                                                          為盡一己之責任而作,而非出於功利的動機。人們通過儀
                                   而一次循環會稱為一
                                                          式和典禮,便能積累功德,帶來有利的業報,甚至當功德
                                   「劫」。一劫就是印
                                                          滿足時,人死後便能進天堂,或重生為祭司,甚至最終能
                                   度教裏「梵天」的一天
                                                          與「梵」聯合。印度教的摩奴法典是業報路徑的依據。
                                   和「梵天」的一夜。印
                                   度教認為在最原初的創             另一條是知識路徑 (Jnana Marga)。知識路徑有一個前設,
 淺談印度教                             造外,往後會有次級的             就是人生的一切痛苦和罪惡皆源於人的無知,包括不懂分
                                   創造,當中包含有創
                                                          辨甚麼是永恆,甚麼是短暫而遷流的,所以人生的痛苦和
                                   造、維持和毀滅三個階             罪惡是出於人們思想的錯誤。人通過學習分辨永恆的事,
                                   段。在每一劫的受造之             學習放下慾念,控制思維和言語,通過道德生活和正確的
                                   物都會在末期裏毀滅,             行動,以淨化自己的思維,提升思維到普世宇宙的層次
                                   在經過一段「絕對的不             (universal level),達至「梵我一如」(Brahman-atman),便
             (林偉明弟兄拍攝及提供)          存在和靜止的時期」              能得到解脫。
                                   (Pralaya) 後, 世界 又
          重新出現,歷史又再重複一次。然而在經歷一百個                          最後一條則是敬虔路徑 (Bhakti Marga)。敬虔是指一個敬拜
         「梵天」的一年後,宇宙不會再循環出現,所有的靈、                         者,因感激某一位神明給他的幫助和應許,於是委身去敬
          物質和時間都收回到創造主自己之內。                               拜祂和降服於祂。事實上,在古時候,人們已普遍地嘗試
                                                          尋求神明的歡心,不論是男神或女神,他們相信若然對神
          印度教給予人的四個人生目標                                   明敬虔委身,最後便會帶來解脫。敬虔路徑在印度教中有

          印度教如其它宗教一樣,為人生設定應有的目標,包                         着深遠的影響,人們從不懷疑人對神明的敬虔是得到解脫
          括快樂 (Kama)、權力和物質 (Artha)、責任的道德律                 的正確路徑。
          (Dharma) 和解脫 (Moksha)。
                                                          福音的挑戰
          印度教鼓勵人當追尋快樂,在社會規範之內,公開地                         印度教具有兼收並蓄的特色,而印度社會極重的階級、層
          尋歡作樂,是容許的。印度教的一些經典會向教徒提                         級觀念,以至每個人在出生時被賦予的角色和責任,都成
          供尋歡作樂的指示,例如愛經 (Vatsyayanan)。                    了印度人無形的制約,使他們天生有着一份甘之如飴的思
                                                          想和性情,他們不求改變,也不期望和鼓勵別人改變。因
          除了快樂,印度教認同人可以爭取擁有物質或事業,
                                                          此,要印度教徒離開生活、成長的群體,突破固有的社會
          甚至終極來說,人要爭取到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或
                                                          思維和生活模式,歸入基督和教會,絕對並不容易。
          成就。與此同時,印度教強調人必須面對弱肉強食的
          現實。                                             然而,唯有我們所信仰的獨一真神,祂能在曠野開道路,
                                                          在沙漠開江河。或許你仍未有對印度教徒傳福音的負擔,
          對印度教徒來說,以「法」為目標就是忠心遵行指定的
                                                          也請你為他們的福音需要獻上禱告,願神的大能彰顯在印
          責任,履行責任的道德律。每個人會按其種姓、性別和
                                                          度大陸土地上,讓印度教徒得以真正地與神連結,就是藉
          生命階段設定有相關的責任,印度教的經典,如摩奴法
                                                          着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
          典 (Code of Manu) 和神聖律法書 (Dharmasastras) 皆清
          楚說明不同人的責任細節。而上面所提及的對快樂和物
          質的追求,也必須是在「法」的許可範圍內進行。
                                                          參考資料:
                                                          鄺振華:《10 大世界宗教傳統》。香港:基稻田出版社,2011。
          至於解脫,在印度教裏有兩個向度的理解:一是指從                         西貝兒.夏塔克:《 印度教的世界》。楊致寧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再生和再死的循環 ( 輪迴 ) 中解脫出來;一是指完全的                      1999。
                                                          項明生:《足足五萬年:西遊記》。香港:皇冠出版社 ( 香港 ) 有限公司,
          自由,從存在與不存在中得到解放。                                  2014。
                                                          加布里埃爾、吉維斯:《流派.宗教卷》。高師寧、周齊譯。北京:
          印度教認定三種得到解脫的途徑 (Marga)                            三聯書店,2008。
                                                          The Vedic Bridge.
          在印度教,解脫是所有存有最終極的目標。由於印度                         香港浸信會差會 浸傳網期刊
                                                             http://www.hkbm.org/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
          教是一個兼容並蓄、極為寵雜的宗教系統,當中有三                           d=808&Pid=10&Version=42&Cid=92&Charset=big5_hkscs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網頁
          種不同的路徑使印度教徒得到「解脫」。                                 http://www.hkacm.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
                                                            ?Nid=3380&Pid=7&Version=0&Cid=46&Charset=big5_hkscs
                                                                                                                 29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