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浸信會

講道訊息

敬畏上主,樂遵聖道:「不被撼動的智慧」

經文【詩112】

講員:方憬仁傳道         記錄:黃嘉馨姊妹


引言 

「敬畏神」的教導屬於舊約聖經中的智慧文學,一般來說,包括了:箴言、約伯記及傳道書。顧名思義,智慧文學論及「智慧」,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一些金句,如:「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9:10);「因為智慧護庇人,好像銀錢護庇人一樣。惟獨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這就是知識的益處。」(傳7:12)。約伯記並非像箴言和傳道書般屬於「格言」或「謎語」,而是以「對話」作為體裁的智慧文學作品。可是,我們較少提及詩篇某些篇章也屬智慧文學,它們可被稱為「智慧詩」(Wisdom Psalm)。剛才讀經時,大家也許發現112篇的內容不像一般的詩篇,它反而接近箴言的格言體裁。事實上,詩篇中有幾篇的確屬於「智慧詩」,例如:1、37、49、73、91、112和128篇。

聖經中的智慧文學強調人若要得着「智慧」,就先要有「敬畏神」的心;當人有「敬畏神」的心,就會認清「神與人」之間一個重要的創造秩序──神是創造主,人是受造物(既然人是受造物,自然理應按着創造主的心意而活)。「智慧」的意思並非關乎學識或智能的高低,而是關乎「敬畏神」的人怎樣按着創造主的教導去理解這個世界,因此「敬畏神」的人的價值觀很多時應該與世人推崇的價值觀有所不同,而更重要的是,「智慧」是關乎「敬畏神」的人如何以合乎神心意的生活方式在社會中生活。進一步來說,聖經中的智慧文學時常向信徒的生命發出挑戰,究竟「你要成為怎樣的人」?你要成為一個神眼中的義人抑或惡人?表面上,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要謹記,當我們決定要成為怎樣的人,便應當有相應的行為。

有福的義人

我們可以留意到,詩篇112篇同樣提及「義人和惡人」的主題,不過這首詩卻偏重描寫義人。因此,這首詩不單描寫神如何賜福給義人,同時亦描寫義人的生命應該是怎樣的。我們先看看第1-3節:「你們要讚美耶和華!敬畏耶和華,甚喜愛他命令的,這人便為有福!他的後裔在世必強盛;正直人的後代必要蒙福。他家中有貨物,有錢財;他的公義存到永遠。」嚴格來說,「你們要讚美耶和華!」是這首詩的前言,因為這首詩是一首字母詩,它用希伯來文22個字母作為每一句句字的起首,換句話說,經文是由「敬畏耶和華,甚喜愛他命令的,這人便為有福!」開始的。這裏談及一個蒙福的人首先是敬畏神的人,並非常喜愛神的命令。相反,我們能否想像一個敬畏神的人竟然毫不喜愛神的說話呢?接着,第2-3節進一步解釋,神不單賜福給敬畏神的人,更要賜福給其後代。雖然這裏的賜福看似是一種物質上的賜福,不過我們要留意,這並非一條「蒙神賜福」的方程式,而事實上,這應許是來自一份神與子民立約的關係。「你若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這以下的福必追隨你,臨到你身上……;你若不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不謹守遵行他的一切誡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這以下的咒詛都必追隨你,臨到你身上……」(申28:1,15)因此,這種「蒙神賜福」的教導,強調神的子民應當順服並遵行神的說話,當中最重要的是得到神的肯定和稱讚,所以詩篇112:3下說:「他的公義存到永遠」,這表明他在神眼中是看為公義的。

「他」有恩惠,有憐憫,有公義   

當你讀完第1-3節後,是否感到這種教導與我們的信仰歷程有些距離?人生豈會一帆風順?我相信大部分弟兄姊妹的生命總會有高有低。事實上,詩人在第4節上提及:「正直人在黑暗中,有光向他發現」,《和修本》則譯為:「正直人在黑暗中有光向他照耀」,後者的翻譯明顯的較為清楚。「正直人」就是指那些敬畏神的人,亦是指神眼中的義人。經文形容正直人同樣會經歷人生中的黑暗,不過神是信實的,祂必看顧這些正直人。即使他們落在黑暗中,亦「有光向他照耀」,就是神必為他開一條出路,因為「人的盡頭,就是神的開始」。

當讀到第4節下,我們會遇上一個問題。經文說:「他有恩惠,有憐憫,有公義」,原文並沒有「他是」或「他」的字眼,因此我們難以界定「他」究竟是誰。第一個可能,當然是指向神,因為我們熟悉神的屬性正是「有恩惠,有憐憫,有公義」。然而,假如這樣理解的話,可能會與下文的內容不相符,因第5-9節正正描述義人生命的特質,他樂於施恩、做事公正等。所以,這裏的「他」可能真的不是指神,而是指那「有恩惠,有憐憫,有公義」的正直人。你也許會問,詩人怎能用神的屬性來形容人的生命?假如我們將112與111篇作對照,可能會發現一些線索:
1.    兩首詩同樣都是字母詩,並以希伯來文的字母作為每一句句字的開始。
2.    兩首詩同樣以「你們要讚美耶和華!」作為詩的前言。
3.    111:3的「他的公義存到永遠」於112:3下和112:9重複出現。
4.    111篇許多片語在112篇中重複出現,例如:正直人、記念、有恩惠,有憐憫、敬畏他的人、公平、直到永遠等。

我們觀察到111跟112篇的關係十分密切,堪稱小說的上、下集一樣。這讓我們明白到112篇的「他有恩惠,有憐憫,有公義」是真的指向正直人的生命──因為111篇是讚美神如何向正直人成就了大能的作為,並且以「恩惠,憐憫,公義」看待正直人,因此,112篇便是描述正直人如何在領受後學效神,並與他人分享神的「恩惠,憐憫,公義」。

弟兄姊妹,當你經歷一些恩典之後,你就要學習向其他人施予恩典。還記得當我和太太讀神學的時候,母會的牧者常常請我們吃飯,這往往使我們感到不好意思。原來牧者讀神學時也受過相同的恩惠,他只是傳承下去而已。現在,我和太太也會請神學生吃飯,以傳承那位牧者的教導,將這份恩典分享出去。相信詩篇111和112篇大概也是這樣的關係。

「恩惠,憐憫,公義」的生命

詩篇112篇第5-9節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第5節、第6-8節,以及第9節。基本上,第5及9節上正正重複正直人有「恩惠,憐憫,公義」的生命。至於第5節下,《和合本》的翻譯可能會令人感到費解,為何突然的說:「他被審判的時候要訴明自己的冤」?《和修本》則譯為:「秉公處事的人必享美福」,這是較為合理的譯法,詩人並非指義人受到審判,而是指他秉公處事的態度。而第9節上,則形容義人「施捨錢財,賙濟貧窮」。

對詩人來說,「恩惠,憐憫,公義」的生命是流露於正直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當放諸於今天的社會,日常生活中遇上的人就是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弟兄姊妹,甚至是街上不認識的人。當正直人看到其他人的需要,他會選擇幫助他們。譬如,我認識一位弟兄,他看到社會上長者的需要,便選擇探訪並關心他們──他看到長者的需要,他選擇關心他們;我又認識一位姊妹,她在紀律部隊工作,她多年來的工作態度都是秉公處事──她看到公平的重要性,她選擇秉公處事;另外,我看到有一位學生,當他在公園看到有人被其他人欺凌時,他出聲勸阻他們──他看到不公義的事情,他選擇出聲勸阻。進一步來說,第6-8節讓我們更明白正直人或「義人」之所以能夠活出「恩惠,憐憫,公義」的生命,不單是因為他們領受了神的屬性,更因他們清楚神必記念義人,所以他們便無懼任何的景況。我們試看較貼近原文的翻譯,以便更能體會到詩人那種倚靠神的信心:「因他將不動搖,直到永遠;義人將被記念,直到永遠。凶惡的信息,他將必不懼怕;他心堅定,倚靠耶和華。他心被堅固,他將必不懼怕,直到他看到惡人遭惡報。」(詩112:6-8,自譯)我們首先要留意,《和合本》未有翻譯「因為」一詞,但「因為」一詞卻能帶出正直人即使落在艱難之中,他仍然能夠活出有「恩惠,憐憫,公義」的生命,因為他確信「他將不動搖,直到永遠;義人將被記念,直到永遠」。事實上,義人被神記念是舊約聖經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因為這代表了他被神一直的看顧和保守(正如原文兩次提及「直到永遠,直到永遠」),因此,第7-8節提到義人縱然遭到惡人的攻擊,但他對神的心卻非常堅定,「他將必不懼怕」。的確,當人深信神必記念、看顧和保守義人時,他們的心就變得堅定,不論身處怎樣的環境,他們依然願意效法神,活出有「恩惠,憐憫,公義」的生命。這種生命在神的眼中,其稱讚是:「他的公義存到永遠」。

結語

弟兄姊妹,詩112篇的經文向我們的生命發出挑戰,究竟「我們要成為怎樣的人」?我們要成為一個神眼中的義人抑或惡人?當我們決定要成為怎樣的人,就應當有相應的行為。借用《猶太寓言繪本‧了不起的學生》故事中老師的說話作結:「可能我們背不到很多聖經的內容,但內心有主的愛,懂得身體力行幫助鄰舍和世上有需要的人,才是神眼中真正了不起的信徒。」

九龍城浸信會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