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上主:當讚美祂!
經文【詩22:22-26】
講員:方兆雄牧師 記錄:羅慕琳姊妹
引言
相信不少弟兄姊妹剛剛放完長假期後也需要收拾心情,以便重回各自的崗位。到教會敬拜神之時,我們也要收拾心情,並懷着敬畏的心來到神的面前,獻上我們的讚美和敬拜。讚美神,對基督教信仰來說看似是很基本的事。即使未認識信仰的人,對教會聚會的第一印象也是唱詩歌。無論成長班、崇拜、甚至教會營會,都會有詩歌的環節。當然,讚美神也並不只限於詩歌,祈禱時也會有讚美的。另外,弟兄姊妹在初信栽培時,導師所教的「祈禱手」的五隻手指分別代表:「讚美」、「認罪」、「感恩」、「祈禱」及「代求」,當中亦是以「讚美」為先。讚美神,是人和神溝通時應有的行動,但我們是否有思考過神喜悅或期望我們怎樣去讚美祂呢?還是我們只是做自己想做的呢?
神所悅納的讚美
「我要將你的名傳與我的弟兄,在會中我要讚美你。你們敬畏耶和華的人要讚美他!雅各的後裔都要榮耀他!以色列的後裔都要懼怕他!因為他沒有藐視憎惡受苦的人,也沒有向他掩面;那受苦之人呼籲的時候,他就垂聽。我在大會中讚美你的話是從你而來的;我要在敬畏耶和華的人面前還我的願。謙卑的人必吃得飽足;尋求耶和華的人必讚美他。願你們的心永遠活着!」(詩22:22-26)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內心充滿了喜樂,並以感恩和歡欣的心去讚美神。他有如發現難得的好處般高興,就像當我們發現優惠時,會爭相把好消息轉發給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一樣。這種與人分享的雀躍和喜樂,大概就是詩人在22篇中所描繪的圖畫吧!
讚美,除了是因為客觀上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神值得我們獻上讚美外,更是因為我們是屬於神的子民。在第23節,無論是當時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子民,還是普世認識和敬畏耶和華的人,都是屬於神的子民,需要一同讚美神。受苦節音樂崇拜或營會也會有詩歌環節,當大家一起唱詩的時候,你有甚麼感受?縱使你未必十分熟悉詩歌,但因着群體同心合意的把詩歌獻唱給神,便會有一份很微妙的屬靈觸動,這並不是因為有多少人合唱或眾人的歌聲有多悅耳,而是因着彼此同心合意獻上神所悅納的祭、因着那份靈裏與神相交的喜樂。以崇拜學的角度而言,是神召聚祂的子民來到祂面前敬拜祂。在崇拜當中,我們不是觀眾,而是演出者,神是我們讚美時唯一的觀眾。這個「唯一」是很重要的,這是因為讚美的素材都是來自神。
在第25節可見,當我們讚美神的時候,我們的目光、心中的焦點,都是向神的。因為我們的拯救、恩惠、保守、福氣,甚至讓我們生命成長的試煉和困難,都是神所容許的。而從第24節可見,神會看顧受苦的人。即使我們現在不一定是在受苦當中,當所有事情都很好時亦該感恩,25節下半節就是對我們的提醒,既是因為感恩而讚美神,亦是因為我們需要有這份謙卑的心靈,才發現能夠擁有這豐富的恩典並不是因着自己的聰明、才智或眼光,而是承認和宣告神就是我們蒙恩惠的所在。我們的心靈有沒有這份謙卑?我們是否可以看見自己對神的渴慕和尋求呢?
我們在讚美上仍需學習
當看見詩人如此喜樂地讚美神,你可會感到羨慕呢?假如教會能成為一個忠心敬拜讚美神的群體,讓神得着當得的榮耀,相信亦是神所喜悅的。在讚美神的學習上有幾方面需要注意。首先,我們要避免徒有表面的讚美,因為人往往是看外貌而神卻是看內心。我們可能已把詩歌唱得滾瓜爛熟,甚至因從小便上教會而能背誦詩歌,但卻沒有細味其中的意思,這樣怎能算是誠心讚美神呢?另一方面,雖然我們是以粵語作崇拜,但有時候用另一種語言去唱詩,卻能增加我們對神的了解。有人詬病粵語詩歌的歌詞不符合音準,這是有其歷史原因的。起初,宣教士把英文詩歌翻譯成國語白話文,以致全國信徒都可以同心合意地頌唱。當我們以粵語唱頌這些白話文詩歌時,因着國語與粵語發音的差異,便難免有些突兀,因此只能說是基督教信仰於香港本土化過程中的一個意外。然而,這完全無阻在這環境中成長的基督徒與神相交,這些詩歌甚至改變了許多人的生命,而其成果是流行詩歌仍待追上的。事實上,向神獻上讚美的人,不論是會眾、帶領者或詩班、司琴等,神都是更看重我們的內心的:「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要顯大能幫助向他心存誠實的人的。」(代下16:9)
另外,我們亦要避免只有個人讚美而輕視群體讚美。現今世代,很多弟兄姊妹都選擇在網上崇拜而不到現場崇拜。科技的發展讓我們可以透過網絡參加崇拜,但敬拜讚美神是否等於閒坐家中,甚至躺在沙發上慵懶地看着手機或平板電腦,跳過唱詩環節只聽講道,甚至以1.5倍速度聽講道便是做了崇拜?我相信聖經所描繪的並不是這樣的圖畫,相反,我們需要與神的子民群體一同敬拜讚美神。若因健康理由,或是在創啟地區公幹,神知道你的情況、體諒你的需要,因此參加網上崇拜是可以接納的;可以的話就必須回到教會,假如只是因為懶惰或貪圖方便而選擇線上參與,相信這並不是神所悅納的敬拜。另一方面,要留意崇拜是集體的敬拜,即使我們選擇線上崇拜(不管身處何地或何時),亦是與群體一起去讚美神。所以,我們需要從序樂、讚美開始參與直到崇拜完結,如同親身在現場參與一樣。
在困境中如何讚美
詩篇中有很多詩章能幫助和教導我們如何讚美神,今天講道選擇22篇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因着一些歷史的背景,不知道大家認為復活節是何時完結的呢?雖然復活節假期已完結,但對於主耶穌復活的反思卻並未完結。根據聖經記載,主耶穌基督復活後第40日升天,聖靈在第50日降臨在門徒身上,而傳統上,這50日便被稱為「復活節期」。對現代人來說,由復活主日到聖靈降臨主日前後共7星期,再加上一個主日總共50日,這節期能讓教會及信徒思想主基督復活的意義。
詩篇22篇有不少的章節都會讓人聯想起主耶穌基督釘十架的場景。例如22:1,就是主耶穌被釘十字架,大約在下午3時,遍地都黑暗的時候,祂向父神的呼求;22:7-8就如馬太福音27:40-44的記載一樣,是耶穌被嘲笑的描述;而22:18就像馬太福音27:35所說,士兵將耶穌釘在十架後拈鬮分他的衣服。新約聖經在引用詩篇22篇時,指向主耶穌基督,並應驗了舊約的預言。詩篇22篇完成之時,可能就是大衛正經歷人生最困難的時間,他在絕望、被敵人圍困中向神發出呼求。在猶太人傳統裏,由於他們不相信主耶穌就是那位彌賽亞,於是視這詩篇是預言以斯帖時期,波斯王受奸臣唆擺,要對以色列進行滅族時,神奇妙地扭轉局面並施行拯救的預言。
我所觀察到的特別之處,也覺得需要和弟兄姊妹分享的,就是在詩篇22篇完結之時,真正的拯救還是沒臨到的,其內容是詩人大衛懷着信心、盼望,根據神在過往怎樣奇妙地拯救他的祖宗、民族而作出的祈求。所以,詩人所發出的讚美,並不是因為已經嘗到美好的結局而作出的感恩讚美,而是在困境當中,因着對神的忠誠而作出的信心的讚美。當我們留意到這重點的時候,再思想約伯記第1章,當約伯失去兒女、牲畜財產,他的反應是如何的呢?在普通人看起來,大概是難以置信,甚至匪夷所思:「約伯便起來,撕裂外袍,剃了頭,伏在地上下拜,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1:20-21)我們很難想像他當時的心情到底是如何,更難想像他怎麼仍能說出「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各位弟兄姊妹,我們能否看到這份堅持以及信念呢?
讓我們再細心思想耶穌受苦和復活的過程,父神並沒有把祂從十字架上拯救下來,而更早前,當主耶穌被捉拿的時候,曾向門徒說:「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太26:53-54)主耶穌沒有逃避困苦及死亡,相反,祂是勝過死亡的主、祂是復活的主!保羅指出,我們的指望不是只在今生,而是基於主耶穌基督的權柄和能力(林前15:17-21),我們確信主必能實現祂的應許:「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11:25)這也是為何新約聖經常用「睡了」來形容在主裏安息或離世的人。弟兄姊妹,請細心回想,我們每晚臨睡前為翌日安排行程或計劃的基礎是甚麼?就是因為你假設,亦很有信心明天早上能夠醒來!同樣,當我們知道今生死後是會復活並見主面的時候,你怎樣看待以及運用你的人生就變得十分重要了。我們的喜樂不再取決於困境或問題是否得到解決、心情是否舒暢等,而是當中對神的忠心、信靠和仰望。
結語
讚美神並不是一種行禮如儀的習慣,而是因着神在我們生命中賜與福氣、帶領及保守,也因着相信神讓我們從各樣試煉及考驗中生命得以成長,而讓我們不單在平安時獻上讚美,也能像約伯、大衛一樣在逆境中仍堅持讚美神。就讓我們反思在讚美神、敬畏神上,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以致不單自己成為更合神心意的人,更讓整個城浸家都能更合神心意地活出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