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浸信會
85周年

講道訊息

福音的承傳:小民的服侍

經文【王下5:1-5《和修》】

講員:朱光華牧師                記錄:李錦昌弟兄

引言

列王紀下1至4章都是論述在以色列發生的大小事件,然而第5章卻突然提到亞蘭王。亞蘭,在聖經中有不同的名稱,例如大馬色、大馬士革,而英文聖經通常譯為敍利亞(Syria),她是一個在以色列北方、幼發拉底河上游的國家。隨着國力上升,亞蘭王想擴張國土,南方接壤的以色列便首當其衝,成為被吞併的對象。

主角與配角

5:1集中提到乃縵,雖然只有一節經文,卻帶出了他五方面的過人之處:1) 有地位──他是亞蘭國的元帥,軍隊中最高官階的人,武官當道,其影響力可能比亞蘭王更大。2)得尊重──乃縵在主人面前是一個「偉大的人」,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堪稱權傾朝野。3)得賞識──「得王的喜悅」代表王帝重視他、維護他,乃縵肯定多得資源。4)有成就──因為他「使亞蘭人得勝」,能夠幫助亞蘭王擴張國土,攻城掠地。5)有實力──他是「大能的勇士」,絕非浪得虛名或靠着逢迎得寵,而是有真本事。可惜,事業如日方中、能呼風喚雨的乃縵卻因為染上大痳瘋(當時幾乎是絕症)而失卻一切。傳統上,列王紀下5章的主線是乃縵如何得醫治,然而,當我們細心閱讀經文,便會發現乃縵之所以成為主角,是因着三個小民。沒有了他們的襯託,乃縵絕不能成為主角。

第一個僕人:寄人籬下的女孩

「亞蘭人成群出征的時候,從以色列地擄了一個小女孩,她就服侍乃縵的妻子。她對女主人說:『我希望主人去見撒瑪利亞的先知,他必能治好主人的痲瘋。』」(王下5:1-2)被擄是甚麼境況?就是被迫離鄉別井,當苦工、當奴隸!這小女孩剛好被分派服侍乃縵的太太。按道理,小女孩理應十分痛恨入侵者,當乃縵身體出現毛病時,她竟然主動向女主人提議:「我希望主人去見撒瑪利亞的先知,他必能治好主人的痲瘋。」(王下5:3)事實上, 這小女孩只需做好本份,實在沒必要多此一舉。試想想,假如主人得不到醫治或者有何閃失,她將會有甚麼下場?真是吃力不討好,甚至是越界的、不必要的服侍!一般而言,人的服侍都是向下服侍(Serving down),即對象是一些條件、資源比我們差的人(如露宿者等),用聖經的說法,就是「大的要服侍小的」,然而,這小女孩所作的卻是逆向服侍,是一種是向上服侍(Serving up),她的對象是條件遠比她優越的主人、那位侵略者乃縵。

「她對女主人說:『我希望主人去見撒瑪利亞的先知,他必能治好主人的痲瘋。』乃縵去告訴他主人說,從以色列地來的女孩如此如此說。亞蘭王說:『你可以去,我也會送信給以色列王。』於是乃縵手裏帶十他連得銀子、六千舍客勒金子和十套衣裳去了。」(王下5:3-5)當戰敗國以色列收到阿蘭王的公函後,實在別無選擇,只能照做;另外,乃縵又預備了大量財寶表示誠意(十他連得銀子約等於340公斤的白銀,六千舍客勒金子約等於66公斤的黃金),真是軟硬兼施,志在必得! 

說來奇怪,這小女孩明明人微言輕,可是卻充滿影響力,就連亞蘭王都聽從了她的建議,甚至認真看待。她的一句建議,不單救了乃縵,更紓緩了以色列與亞蘭之間的緊張關係。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整本聖經只有這段經文提及這小女孩,彷彿她的一生就只是做了一件事,說了一句話便完成了使命!弟兄姊妹,有時候,當我們肯為神做一件微小的事,也會被神所用,並不一定要為信仰群體做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

第二個僕人:沒有名字的僕人

乃縵以此排場去見先知以利沙,豈料以利沙竟然沒有親身出現,而是派了一位僕人接見乃縵,並告訴他只需到約旦河沐浴七次便能痊癒。「乃縵卻發怒走了。他說:『看哪,我以為他必定會出來,到我這裏,站着求告耶和華──他神的名,在患處上搖手,治好這痲瘋。大馬士革的亞瑪拿河和法珥法河豈不比以色列的一切水更好嗎?我難道不可以在那裏沐浴而得潔淨嗎?』於是他生氣,轉身走了。」(王下5:11-12)第11及12節均記載乃縵發怒生氣,為何如此呢?因為他得到的答案,與他既定的想法有很大的落差,他本來:1)對醫治的人有期望──以為以利沙必定會出來見他。2)對醫治的程序有期望──站着求告耶和華神的名,在患處以上搖手。3)對醫治的河水有期望──大馬士革的亞瑪拿河和法珥法河理應比以色列的一切水更好,在那裏沐浴豈非更好嗎?

乃縵是元帥,習慣發號施令,即使成了病人也想指揮醫生!他有備而來,期望得到最高級的服務和醫治,卻換來以利沙的另類療法,於是憤而離去。此時,第二個僕人出場,「他的僕人近前來,對他說:『我父啊,先知若吩咐你做一件大事,你豈不做嗎?何況是吩咐你去沐浴,得潔淨呢?』於是乃縵下去,照着神人的話,在約旦河裏浸了七次。他的肉復原,好像小孩的肉,他就潔淨了。」(王下5:13-14)聖經沒有提及這個僕人的名字、年紀或背景,也沒交代他在乃縵家做了多久,他只是向乃縵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為了治病,即使先知以利沙叫他上山下海,他大概也會照做,更何況只是到河裏浸泡這種小事?這僕人是一種突破盲點的服侍,一言驚醒了這位高高在上的元帥,使他終於接受了別人的意見,結果得到痊癒。同樣地,這僕人在聖經也僅僅出現了一次,他一生僅有的服侍彷彿就是說了這一句話。弟兄姊妹,當每一個人都盡力做能力範圍內的事,神就必使用和配搭,成就聖工! 

第三個僕人:神人近身基哈西

第三個僕人是有名字的──基哈西。前兩個僕人沒名沒姓,身份低微,但基哈西是以利沙的左右手,他多次目睹以利沙行神蹟(王下4章)。比起前兩個僕人,他有更多的機會認識神和服侍以利沙,這次又有機會見證以利沙醫治乃縵。乃縵到約旦河沐浴並治好了痲瘋,於是想送禮給以利沙以表謝意。如果以利沙取回一點報酬也是無可厚非,但他心志堅決並「指着所事奉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不接受。」(王下5:16)以利沙再三婉拒,於是乃縵只好離去。「神人以利沙的僕人基哈西說:『看哪,我主人不願從這亞蘭人乃縵手裏接受他帶來的禮物,我指着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跑去追上他,向他拿些東西。』」(王下5:20)一直在旁的基哈西到底是感到惋惜,還是心底裏想做主人,主宰一切(包括收取報酬)?「於是基哈西去追乃縵。……我主人派我來說:『看哪,現在有兩個年輕人,是先知的門徒,從以法蓮山區來到我這裏,請你給他們一他連得銀子,兩套衣裳。』」(王下5:21-22) 結果,乃縵相信了這個虛構的故事。基哈西在神人以利沙身邊事奉多年,富貴榮華是談不上,但理應三餐不缺。可是,他不再甘心當僕人,需要當主人、需要自主權!最後,東窗事發,以利沙對他說:「『因此,乃縵的痲瘋必緊隨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基哈西從以利沙面前出去,就長了痲瘋,像雪一樣。」(王下5:27)

基哈西不甘於僕人的服侍,但最終失卻僕人的服侍!他原本是以利沙的近身僕人,是先知的自己人(Insider),現在他要離開以利沙,成為一個外人(Outsider)。由此可見:如果神的僕人貪戀外邦人的財富權力;如果神的僕人採納外邦人的生活方式;如果神的僕人擁抱外邦人的價值理念,那麼神的僕人距離外邦人就不遠矣。弟兄姊妹,若有機會服侍,就不要輕輕放過,哪怕只是微小的服侍,我們也要爭取、珍惜,並且要悉力以赴!我們小小的獻上,神必會大大的使用。

結語

1)十架福音,恩典印記

弟兄姊妹,城浸是篤信聖經、高舉十字架的教會,我們重視傳福音,也着重十字架的恩典福音,這不是口中說說而已,而是活出十架恩典,向身邊人的見證主。城浸於1939年立會,當時正值中日戰爭,而立會不久,香港亦淪陷,在這樣黑暗的日子裏,我們的先賢依然堅持見證福音,繼續舉行崇拜。這不單是感恩(Thanks-giving),更是活出感恩(Thanks-living)!

2)福音承傳,跨代印記

弟兄姊妹,當我們論到承傳,這不單是領袖的承傳、崗位的承傳,更是福音的承傳。城浸的「第一代」信徒以生命活出感恩並一代一代的承傳下來,我們實在有責任將這福音精神、福音使命、福音神髓傳給身邊的人、傳給年輕一代。

3)爭取服侍,施恩印記

弟兄姊妹,我們也要爭取服侍的機會,爭取服侍這一代人,就像葛培理牧師(Billy Graham)參觀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故居時向主的許願:「主啊!請再做一次,在這世代再做一次!(Lord, do it again. Do it again today!)」80年前,神聽見葛培理並藉着他使無數人認識神,今天,輪到你和我!就讓我們也作相同的禱告,向主懇求:「主啊!請再做一次,在這世代再做一次!」深願許多人、許多教會,甚至全世界也因着城浸興起、發光!    
 

九龍城浸信會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