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浸信會
85周年

講道訊息

人之盼求豈如神的拯救

 

經文【賽44:28-45:13】

講員:方兆雄牧師  記錄:羅慕琳姊妹

 

引言

神透過人生中各樣的經歷,塑造我們成為更合祂心意的人,神很關心我們的生命,不單保守賜福,亦會透過管教去引導我們走在正路當中,也讓我們的生命有歷練,以致跨過人生各樣的難關。除了自身面對的困難及痛苦外,也有一些人很關心社會、國家、世界秩序的發展等,在這宏觀的角度中,神怎樣彰顯祂的能力?神對祂的子民有何心意?另外,神希望祂的子民以甚麼心態去看將要或者已經發生在身邊的事?

 

神膏立外邦人作拯救?

  「論古列說: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悅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發命立穩聖殿的根基。」(賽44:28)神藉以賽亞先知向祂的子民預告耶路撒冷將被重建,當中提到一位關鍵人物──古列。自主前2000年起,「牧人」這稱呼在古代近東已經是對王者的尊稱,甚至在以賽亞時期的亞述帝國以及巴比倫帝國都是以牧人來稱呼他們的帝王,當中有保護、牧養人民的意思。根據以賽亞書45章的記述,這位古列是神很刻意興起的一位領袖:「我──耶和華所膏的古列;我攙扶他的右手,使列國降伏在他面前……我必在你前面行,修平崎嶇之地。」(賽45:1-2) 經文形容耶和華如何提拔他,解除列王的能力,使城門在他面前敞開。經文使用了許多動詞,形容在神的作為下,這位君王征服列國簡直是予取予求。

 

   以色列曾經歷周邊列強的興衰(埃及、非利士、強大的亞述、新興的巴比倫等),然而最特別,也是神的子民不容易接受的,原來神興起的一位外邦領袖,竟然將成為神子民的拯救!按以賽亞書45:13,這位古列「必建造我的城,釋放我被擄的民」,我們在中文聖經未必看見當中的震撼,如果以原文讀出45:1竟是:「耶和華對彌賽亞古列講說話」!對當代人來說,「受膏者」一向都只能在神的子民中出現,無論是舊約的祭司、先知或君王被膏立,都是神所揀選、授予,具有獨特的職份,神會將某些人從祂的子民中分別為聖,去做祂所任命的工作。當中的前設或已有的認知是:「這些職份是不可以由不認識神的外邦人擔任的!」神怎能膏立一位不是祂子民的人呢?這是「體制」之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另外,在舊約的拯救歷史當中,以色列人才是以色列民的拯救者,無論是出埃及時,神興起摩西;在士師時代,神興起士師拯救他們脫離外邦人的手;抑或在君王時代,神揀選大衛並對他應許:「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面前永遠堅立。你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撒下7:16),也是如此。如果有一位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外邦帝國轄制的拯救者,那麼按照以往的歷史,他必定是神的子民。在以色列人的眼中,外邦人是敵人,只有以色列人才能成為以色列民的拯救者!豈料,神這次竟然不按「慣例」辦事,即使以色列人知道神是至高的,也不容易接受這預言。

 

   另一些解釋則指古列其實是認識神的。後來以斯拉記1:2記載了古列王給以色列人的諭令:「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只有祂是神)。」這豈不是說明古列是敬畏神的君王?然而在歷史考古上, Cyrus Cylinder (古列/居魯士銘筒)記述了巴比倫的神祇Marduk(馬爾杜克)因不滿巴比倫王的暴政,於是吩咐古列攻取巴比倫,並把從各地擄掠的人放回原居地、重建各地神明的殿宇,而古列則以第一身自述:「我每天都敬拜馬爾杜克」。看來古列不單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更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收買人心,將巴比倫的高壓手段一改為懷柔政策之餘,還「尊重」各地的信仰──對巴比倫人就說馬爾杜克是神,向猶太人則說只有耶和華是神。所以,在以賽亞書45:4-5中,神兩次提到「你雖不認識我」,但神也加給古列名號及賜他能力。神揀選膏立這位外邦君王,除了為拯救神所愛的子民外,更是要藉着不認識祂的人去彰顯祂的作為,目的就是:「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使人都知道除了我以外,沒有別神……」(賽45:6)

 

神施平安,又降災禍?

   「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災禍;造作這一切的是我──耶和華。」(賽45:7下) 這節經文在字面上容易令人產生疑惑:難道善惡都是出自神的手?不會吧!全善的神又豈會創造黑暗和罪惡呢?我們需要小心釐清這概念,福氣和災禍可以出自神的手,這是沒有爭議的。然而,這並不是指神任意妄為的將邪惡加諸在人的身上。現代學者看出第7和第8節本屬平行句:第7節的「光」、「平安」與「暗」、「災禍」對應了第8節平行句的「施恩」與「公義」。換言之,掌管歷史的神要透過亞述和巴比倫管教、懲罰祂子民的犯罪悖逆──以色列民經歷的黑暗與災禍,是神彰顯祂的公義;當神要施恩拯救他們時,神的子民便經歷光明與平安,這兩樣都是在神的掌管之中。

 

神的主權毋容爭論

  對於神興起外邦君王拯救以色列民的安排,神預視到他們必難以接受,並會與神爭論,於是神先告誡他們:「禍哉……泥土豈可對摶弄它的說:你做甚麼呢?……禍哉,那對父親說:你生的是甚麼呢?或對母親說:你產的是甚麼呢?」(賽45:9-10) 第一個「禍哉」是窯匠的比喻,而保羅也用過相同的比喻去論述窯匠擁有創造的權柄(參羅9:20-21)。在製作過程中,工匠必須使勁搓捏陶泥,以致裏面沒有空氣,否則烤焗時會爆裂,只有經過這個「痛苦」的過程,陶泥才算合格,方可成為可被塑造的材料。至於第二個「禍哉」,子女質問父母是極度無禮的。在以賽亞書45:11-12指出,不論是天、地、萬象或人都是神所造、所命定的,假如神要施行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拯救,我們也不能質疑或挑戰。

 

反思

1) 世間事非如我意

   今年教會主題是「基督是主‧與受造萬物結連」,我們需要好好的留意世上所發生的事情,不應只着眼於面前的事(即使你不想與世界結連,你也會被世界的事所牽連)。現今社會充斥了許多困難與挑戰,包括:全球經濟不穩、貿易戰爭、失業率上升、貧富懸殊等問題。疾病傳播不僅對個人健康造成了威脅,也對整個社會和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此外,還有全球暖化、自然災害等等。面對世上種種問題,我們都期盼有出路,也期盼神拯救我們脫離這些災禍。可是,我們需要很小心,不要在面對困境時質問上帝之餘,也不要以自己的視野以及習慣限制了上帝拯救以及施恩的可能性。當然,我們有可以負上或應負上的責任,但也不要忘記,在人的作為之上仍有神的旨意。

 

2) 永恆中有神美旨

   以賽亞書給我們的圖畫:神是掌管歷史的神,祂施恩典,也執行管教。我們需要檢視自己在神面前有沒有過失,另一方面,我們也是分擔着群體的罪──我們受世界事情的牽連,以「人類命運共同體」來形容也頗貼切。除非牽涉得罪神的事情,否則我們與世界上未認識神的人並非預設的對立。我們或許認識不少善良的人,這些人雖然仍未認識神(神自有祂的時間),但神依然透過他們的生命祝福許多人。雖然我們與罪是對立的,卻不應排斥一些對受造世界有好處的事情。福音不是圍牆,而應該是橋樑──未信者做的若是好事,能讓社會變得更美好,信徒便可以一起參與,背後的信念是神所造的萬物都是美好的,珍惜神的創造是應該的。雖然舊約的古列、新約的彼拉多(暗指強權就是真理)這些領袖人物都不認識真神,但神卻認識他們。進深一點,神是生命的源頭,未認識神的人亦是神所創造的。痌瘝在抱的人,對於世界過往幾年所發生的事、或發生在我們社會上的事,仍有莫名的鬱悶感覺,希望當時神對祂子民的宣告,今天也能擴闊我們的視野。神不單「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僕役」(詩104:4),祂也能透過世上的掌權者去完成祂的計劃。我們並不需要對號入座認為神在現今世代興起哪位元首,也不需要透過聖經去為地上掌權者的所作所為背書。我們只需認定神的大能,祂是掌管歷史的神,以敬畏的心去生活便可。

 

3) 基督救恩之再思

   雖然復活節已過去,但主耶穌基督復活的故事尚未完結。使徒行傳記述主耶穌基督復活之後,向門徒顯現有40天之久並述說神國的事,這段時間讓門徒重新認識神的救恩。他們省悟過來,以色列民族一直等待的彌賽亞、大衛的子孫,原來並不是要成就以色列的「民族復興夢」,也不是要讓猶太人從羅馬帝國的統治中獨立,或在文化經濟上復興(甚至媲美所羅門盛世)。神所賜的救恩是世人能夠藉着主耶穌基督捨身成就的救恩──罪得赦免,與神和好,這些都與以色列人的主觀期盼有所不同。回想主耶穌在被釘十架前的一星期光榮地進入耶路撒冷,當時人們以為這位有能力的先知、大衛的子孫必要成就甚麼事,誰知他竟然是要死在猶太宗教領袖以及羅馬政權的手上!上帝透過不公義的審判,使無罪的被判為有罪,並藉着「不信耶穌就是基督」的人的手,以及高壓統治的殘暴政權,作為神實現救恩的僕人、工具。主耶穌基督承擔了世人罪債,並且勝過死亡復活,這樣奧妙的安排,世人又豈能預料呢?神使用外邦人審判以色列民,亦透過興起外邦君王執行神的拯救計劃,讓以色列人認清神在他們生命中的主權。在新約聖經中,門徒也需要反思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捨身成就的救恩,透過他們所意想不到的拯救計劃,認清神的主權。今天,我們的盼望是甚麼?世界的出路是甚麼?我們是否相信,神是主宰並掌管歷史的那一位?你會否相信神的作為遠超我們所想所求?

 

 

結語──讓我們堅信不移

神可透過不認識祂的人去成就自己的旨意和恩典。「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8:28)讓我們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怎樣經歷神的恩典和管教,包括:在我們生命歷程中,神怎樣透過眾多未認識神的人,向我們施恩、對我們管教,讓我們開闊眼光,更加對神產生敬畏之心。

 

九龍城浸信會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