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班課本

2023年第四季課本

A A A
Cover
下載PDF版本

顛覆萬有的福音
休戚與共的信仰群體
羅馬書9-16章

要與喜樂的人一同喜樂,與哀哭的人一同哀哭。
(羅 12:15)

學員本

麥子穎、 方憬仁
2023 年 10-12 月成長班真理教導課程
九龍城浸信會

2023教會主題
基督是主•與受造萬物結連

「因為神樂意使一切的豐盛完滿都住在祂裏面,又藉着祂使萬有與自己和好,無論是天上的,是地上的,都藉着祂在十字架上流出的血成就了和平。」(西 1:19-20)

「受造之物熱切期待,等候着神的眾子顯現。因為受造之物屈從於虛空之下,不是自願的,而是由於那位使它屈從的;其實受造之物是在盼望中屈從,這盼望就是:受造之物本身也將要從敗壞的奴役中得到釋放,進入神兒女榮耀的自由。事實上,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至今仍在一同呻吟,同受陣痛。」(羅 8:19-22)第1頁完

2023 年教會的主題是「基督是主•與受造萬物結連」。神創造世界後,一直護理照管至今,地屬乎神,祂又託付人去管理大地,所以關切大地及在其中的受造萬物是基督徒不可忽略的。為了配合主題,成長班今年將集中查考歌羅西書及羅馬書的內容,總題是「顛覆萬有的福音」,首季歌羅西書的副題是「萬有復和的救贖計劃」,第二季羅馬書1-4 章是「因信稱義的救贖恩典」,第三季羅 5-8 章是「聖靈賜下的終末盼望」,以及第四季羅 9-16 章是「休戚與共的信仰群體」。

有人認為世界的存在是偶然的,但聖經告訴我們宇宙存在是有目的和意義,都在說明創造主的美善,即或是狂野的掠食者或有毒傷人的動植物。「耶和華啊,祢所造的何其多!都是祢用智慧造成的,全地遍滿了祢所造之物。」(詩 104:24)「...因為天上地上的萬有,都是藉着祂創造的,包括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無論是有權位的、作統治的、執政的,還是掌權的,萬有都是藉着祂又為着祂創造的。祂在萬有之先,萬有都靠祂聯結維繫。」(西 1:15-17)今日宇宙萬物能存在,能夠維持其運作,乃因神藉著祂的靈在基督裏一直用能力掌管著萬有,使整個宇宙能按祂的計劃運行,完成祂的目的(參來 1:2-3)。

可惜,人犯罪使受造萬物都受咒詛(參創 3),失去神原初創造美好的狀態,失去神的親密同在和祝福,且帶來人與神的關係破裂,人與人和人與受造萬物之間的關係破裂,進入虛空和敗壞的狀態,譬如人墮落後需於破裂、勞苦、困難、虛空和徒勞無功的處境下工作。「...一切受造之物至今仍在一同呻吟,同受陣痛。不但如此,就連我們這第2頁完些有聖靈為初結果子的人,也在自己心裏呻吟,等候得到兒子的名分,就是我們的身體得蒙救贖。...但我們若盼望那看不見的事,就要耐心等候。」(羅 8:19-23,25)正在受苦的受造萬物在等候神終末全然救贖的來臨,就是基督第二次再臨帶來全面徹底的更新,保羅勸勉信徒要在「已然-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的終末張力下,堅忍等候到底。

保羅在歌羅西書針對當時異端的思想體系,力言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完完全全住在基督裏面,基督是神也是人;因著祂,神可以直接和人來往,祂是神人中間完全的中保。受造萬物所期盼的終末救贖全在基督身上,祂在十架上所作成的救贖,使人與神、人彼此之間及人與受造萬物在基督裏得以復和,這是「已然-未然」的信仰事實。祂是萬主之主,萬王之王!至終,萬有都要降服在神面前,宣認耶穌基督是主,「因為萬有都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們。」(羅 11:36)

作為受造物的我們,本有造物者的形象,關顧受造萬物實際上是作為人的本分。我們盼望今年能多點思量這方面的課題,並作出相應的行動,表達我們對神的敬拜和對造物主的愛,因祂是萬有的主宰!教會全年亦將舉辦幾個講座作配合,旨在幫助信徒再思教會、生態、全球視野、社區和靈性不同範疇的挑戰,讓信徒能捕捉現今世代的圖畫,並活出信仰,實踐使命。

[註] 以上舊約經文採用和修本,新約經文採用新漢語譯本。

吳彩虹牧師(牧養主任)

第3頁完

我的成長旅程計劃

城浸家踏入 85 周年,「城•傳」的主題帶出「傳記」、「傳揚」和「承 傳」的含義。在這個值得記念的日子,我們可以拿甚麼來報答神向我 們所施的一切厚恩和祝福呢?可以呈獻甚麼果子來感恩呢?詩篇一 一六篇曾述及詩人有幾方面的感恩圖報:一生親近主,事奉主;行事 為人要在主面前;記念主的救恩,頌揚讚美;傳揚見證,榮耀祂。你 有想過呈獻自己的生命嗎?呈獻一個渴慕成長的生命嗎?就是一個 不甘於停留在吃奶的地步,乃要逐漸成長,能吃乾糧,長大成人,葉 子青翠、結果不止的生命。

誠邀每位弟兄姊妹定期或每季規劃一下「我的成長旅程計劃」,這行動將帶給你莫大的助益。請你先為自己的成長禱告,之後你可邀請信任的屬靈長輩或導師作導引,你亦可與同伴一起互相砥礪,向著目標並肩前進,重點是持續地跟進所訂定的計劃,並認真實行出來。願神祝福你渴慕成長的心志,更讓你的生命影響更多生命。

回顧

反思


第4頁完

我_______的成長旅程計劃(可參考計劃及檢討列表)

202__年 __-__月 生命轉化
Being
真理裝備
Knowing
服侍傳揚
Doing
目標計劃
(具體一點)
例:建立穩定的靈修習慣(每周_次)/每周參與崇拜/用心備課/參加退修營會/不說人閒話等。 例:參加「門徒生命與事奉證書課程)/閱讀_本屬靈書籍/參加研經營會/外間講座等。 例:教會內:參與事奉/社區服侍/定期奉獻等。教會外:參與職場小組/與未信親友分享福音等。
進度剛開始
努力中
已完成
     
整合困難
得著
反思
禱告
感恩
下一步
與______分享
     

我會與______、______、______一起結伴同行成長旅程。

「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 裝備聖徒從事聖工,好建立基督的身體,直到我們大家對神的兒子 都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長大成人,達到基督豐盛成熟的身量。」 (弗四 11-13 新漢語譯本)
第5頁完

我的成長旅程 - 計劃及檢討參考列表

生命轉化 Being 真理裝備 Knowing 服侍傳揚 Doing
口 渴慕追求認識神
口 每周參與崇拜
口 每周投入成長班生活
口 恆常讀聖經
口 穩定靈修、禱告生活
口 從經文領受教導,並 應用在生活上
口 為主改掉不合神心意 的習慣
口 約束不說別人閒話
口 培養結出聖靈果子
口 建立一個禱伴
口 多與班員交往
口 參與周三祈禱會
口 以神為中心生活
口 靈修分享
口 每日認罪悔改
口 學習尋求神的心意
口 生活上順服神教導
口 準備隨時分享信仰
口 尋索個人恩賜
口 建立別人成為門徒
口 凡事活出基督徒樣式
口 抽空退修,與神共處
口 定期規劃「我的成長 旅程」
口 定時約見屬靈導師, 討論你生命的狀況, 容許他/她向你作出 督促及跟進
口 其他_______
口 福音性查經
口 信仰班
口 價值觀重整
口 聯合浸禮班
口 系統地讀聖經
口 每周預先備課
口 初階佈道訓練(如美 滿人生、破籠)
口 接受「探訪技巧」訓 練
口 報讀「門徒生命與事 奉課程」基礎班
口 報讀「四步研討」
口 報讀「全民學堂」
口 參與小組門訓
口 讀完一次聖經
口 閱讀屬靈書籍________
口 報讀「成長八課」初 信栽培課程
口 報讀「門徒生命與事 奉課程」中級班
口 報讀「三福」佈道法
口 報讀職場佈道訓練
口 參與差傳聚會/課程
口 報讀神學院/機構課程
口 參與教會講座
口 參與退修會/靈修營
口 帶領你的小組完成 「門徒生命與事奉課 程」
口 報讀「門徒生命與事 奉課程」進深班
其他________
口 視你的家庭/工作為事奉
口 定期為未信親友的得救祈 禱 (B.L.E.S.S.祝福行動)
口 進入他們的處境,用心 聆聽
口 邀他們吃飯,以愛關 懷,建立真誠友誼
口 透過建立人的說話/恩慈 行動/愛心禮物去服侍
口 向未信者分享耶穌的故事 及祂在自己身上的作為
口 寫下見證並與親友分享
口 帶領親友參與佈道會
口 參與成長班的事奉
口 定期十一奉獻
口 參與每月第一周主日出隊 佈道
口 參與短宣隊
口 參與其他部門_____事奉
口 幫助別人成長
口 積極帶領新朋友認識神
口 關心新朋友
口 立志帶領______信主
口 在職場帶領查經小組
口 在職場為同事禱告
口 參與社區服侍
口 參與長者鄰舍中心服侍
口 擔任事工的領導角色
口 帶領你的小組去完成一個 佈道/社關課程
口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
第6頁完

第7頁完

第8頁完


上一季的課題是「聖靈賜下的終末盼望」,我們從《羅馬書》第五至八章,認識到聖靈在信徒身上作出轉化生命的工作。今季我們將研讀《羅》第九至十六章,題為「休戚與共的信仰群體」。在這部分,保羅將更立體地呈現羅馬教會內、外的關係和衝突,並從福音轉化人生命的大能中,啟迪出盼望的指向。

我們可分作兩個主要部分來理解本季脈絡:首先,第一至三課將會涵蓋第九至十一章經文。保羅以《羅》內所有關於耶穌基督救贖的福音為基礎,又以大量舊約聖經中的聲音為迴響,挑戰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放下彼此的成見與自視過高,接受福音帶來族群的和解。

然後,第十二至十六章經文將在第四至八課中討論。第四至六課,保羅延續有關福音轉化人生命的神學,應用到信徒群體關係中。他先精要勾勒出信徒新生命的重心和本質,為他們在不信世界中的新生活模式定下基礎。他從信徒群體應對內部的關係,進一步闡釋在公共社會中的見證,呼籲他們在艱難的處境下休戚與共。第七課,保羅將主題帶回他寫《羅》的其中一個目的,呼籲羅馬教會與他同心參與在宣教工作上。最後,第八課,保羅一再以牧者心腸,表達對羅馬教會的慰問和掛念,當中所記的每一個名字都深具意義。第9頁完

精心研讀《羅》後,深覺此書並非只是在言說高深奧妙的神學,以及講論抽離現實的教導。因為在全書每一句論述背後,都對應著羅馬信徒群體的屬靈吶喊與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挑戰。他們的處境也彷彿是我們的寫照,因為我們仍在「這世代」忠心等待那將至的白晝。深願保羅和眾聖徒忠心委身的見證,成為我們彼此相顧、休戚與共的激勵,在基督所啟示的盼望內,同心努力,共證神恩。

第10頁完

我的生命實踐

請在查考經文後,每位組員都分享一下「我的生命實踐」,讓神的話語更深入地塑造門徒的生命。

順服聽從 Obey

  1. 本課經文怎樣改變你對神的看法、待人的態度及你的個人生活呢?
  2. 從這段經文的教導及提醒,你未來一周如何以具體實踐行動來回應呢?這樣做,你認為將會付出甚麼代價?

與人分享 Share / Witness

本周所學的功課,你會與誰分享?你會與他們分享甚麼信息?

關心別人 Serve

小組內或外,有誰需要幫助?你或小組可以怎樣幫助他/她們?

禱告 Pray

邀請其中一位組員或分成 2-3 人小組作結束禱告,感謝神讓我們領受了祂的真理,為以上的需要,祈求神的幫助和供應。

第11頁完

每課詩選

為了配合本季查考每一課的主題內容,現從教會詩集中建議詩歌數首,以供參考選用:

每 課 主 題 建議詩歌(首)
第一課 神恩信實.跨越藩籬 32 萬代之神, 61 亞伯拉罕的神
第二課 普世救恩.誰願接受? 287 奇妙的救主, 289 奇異的愛
第三課 奧妙恩典.常存不息 321 有福確據, 322 堅固磐石
第四課 效法基督.休戚與共 340 主,我願像祢, 517 高舉十架
第五課 光明之子.證主新序 393 使我作祢和平之子, 424 奉主聖名奔跑
第六課 追求和睦.彼此接納 462 相愛見證, 470 彼此服侍
第七課 回應主愛.傳揚福音 491 從你見耶穌, 495 我在此,差我
第八課 多元合一.見證主名 480 求復興眾人, 458 教會根基

教會網頁(https://www.baptist.org.hk/content/view/lesson-song)上備有這些詩歌的獻唱錄音,可供參考。

Website QR code首頁>資料庫>每課詩選

第13頁完

第一課 神恩信實 ‧ 跨越藩籬 (羅 9:1-29)

@本課學習目標:

  1. 神揀選人作祂的兒女,是建基於祂的信實和憐憫,與種族或人的行為無關。
  2. 明白神沒有放棄猶太人,也接納外邦人成為祂的子民,一同組成新的救恩群體。
  3. 立志回應神的憐憫和恩典,彼此接納。

閱讀本課經文

《新漢語譯本》版權屬漢語聖經協會,蒙允准使用

第一部分:保羅為同胞哀慟 (9:1-5)

9:1
我在基督裡說的是實話,沒有說謊。我的良知在聖靈 裡為我作見證:
9:2
我非常愁苦,心裡傷痛綿綿。
9:3
為了我的弟兄──我的骨肉之親,縱使我自己受詛咒,與基督分離,我也心甘情願。
9:4
他們是以色列人:兒子的名分、榮耀、眾約、所賜的律法、敬拜的禮儀、眾多應許,都是他們的。
9:5
先祖也是他們的先祖。按肉體說,基督也是從他們出來的。他是在萬有之上、永受稱頌的神。阿們。
第14頁完

第二部分:神應許藉恩揀選 (9:6-18)

9:6
但這不是說神的話落空了;因為從以色列出來的,不都是以色列人;
9:7
也不是說,因為他們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就全都是他的兒女,只有「以撒生的,才可稱為你的後裔」。
9:8
這就是說,肉身所生的兒女,並不是神的兒女;只有應許的兒女,才算是後裔。
9:9
因為這應許的話是這樣的:「明年這個時候我要來,撒拉必生一個兒子。」
9:10
不但如此,利百加也是這樣:她是從一個男人,就是我們的先祖以撒懷孕──
9:11
因為那孿生子還未出生,還沒有行善作惡(神為要確立他揀選人的旨意,
9:12
不是出於行為,而是出於呼召人的那一位),神就對利百加說:「大的將要服侍小的。」
9:13
正如經上所記:「雅各是我所愛的,以掃卻是我恨惡的。」
9:14
這樣,我們該怎麼說呢?難道神不公平嗎?絕對不是!
9:15
因為他對摩西說:「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我要體恤誰,就體恤誰。」
9:16
這樣看來,這不是出於人的意願,也不是出於人的努力,而是出於施憐憫的神。
9:17
因為經上有這句對法老說的話:「我興起你,正是為此,要藉著你顯出我的大能,好讓我的名傳遍全地。」第15頁完
9:18
這樣看來,神想憐憫誰,就憐憫誰;想使誰心硬,就使誰心硬。

第三部分:神憐憫遍及萬邦 (9:19-29)

9:19
這樣,你會對我說:「他為甚麼還責怪人呢?有誰可以違抗他的旨意呢?」
9:20
可是,你這個人啊,你是誰,竟然跟神頂嘴?被塑造的怎可對塑造它的說:「你為甚麼把我造成這個樣子呢?」
9:21
陶匠難道沒有權用同一團泥造一個用途尊貴的器皿,又另造一個用途卑賤的器皿嗎?
9:22
可是,如果神以極大的忍耐容忍那些激怒他的器皿,就是那些預備遭毀滅的器皿,是因為要顯明他的憤怒,並要讓人知道他的能力,
9:23
且要讓人知道他榮耀的豐盛傾注在那些蒙憐憫、早已預備好得榮耀的器皿上,這又為何不可呢?
9:24
這些器皿就是我們這些蒙神呼召的人,不但是從猶太人中,也是從外族人中召來的。
9:25
正如神在何西阿書上說:「我要把那不是我子民的,稱為『我的子民』,把那不蒙愛的,稱為『蒙愛的』。
9:26
從前在哪裡對他們說:
第16頁完『你們不是我的子民』,將來也要在哪裡稱他們為『永活神的兒子』。」
9:27
但論到以色列人,以賽亞喊叫說:「以色列子孫的數目雖多如海沙,將來得救的卻只有當中的餘民;
9:28
因為主必在地上徹底而迅速地執行審判。」
9:29
正如以賽亞從前所說的:
「要不是萬軍之主給我們存留後裔,我們早已變成所多瑪,早已像蛾摩拉一樣了。」

經文大綱

一、保羅為同胞哀慟 (9:1-5)
二、神應許藉恩揀選 (9:6-18)
三、神憐憫遍及萬邦 (9:19-29)

經文簡介

保羅在 8:31-39 以靠主得勝的頌歌作結,開啟我們對終末群體的新想像:從前落在虛空的受造世界,如今藉著基督得以跨過一切界限,與神復和,並帶來不同族群之間的和解。但是,在羅馬教會中,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關係卻充滿張力。特別是眼看外邦信徒日漸增多,猶太人仍有很多不信的,這情況對猶太信徒而言,帶來了重大的信仰挑戰:難道神的信實失效了?(3:3)神對他們的應許已然落空?祂已放棄了猶太人?猶太選民該怎樣面對自己的身分,以及與外邦信徒的關係呢?第17頁完

在《羅》第九章,保羅著意回應和疏理猶太信徒的疑惑,並重整一些傳統的觀念,仔細闡明神對世人的救贖計劃。整章的主題皆聚焦在那位信實、憐憫與滿有權柄的神,如何在救恩歷史中貫徹始終地呼召屬祂的子民。在結構上,保羅先以嚴肅的話開始,哀嘆「以色列」的不信(9:1-5),繼而大量引用舊約的信息,來證實一個重點:雖然並非所有屬「以色列」的猶太人都相信福音,但神的計劃卻沒有因此而失效。因為救恩的實現並不在乎他們的血統,乃在乎那位滿有憐憫和恩典的神(9:6-18)。神以創造者的身分行事(9:19-23),實現祂自創世以來的應許,使猶太「餘民」和外邦人都能蒙召成為神的子民。其後,在第十和十一章中,保羅繼續陳述猶太人失信的原因和責任(9:30-10:21),並揭露神使他們和外邦人一同得救的計劃(11 章)。本課涵蓋 9:1-29 的內容,其餘部分將在第二和第三課中討論。

經文討論/解釋

請先自行思考以下問題及寫下你的領受/感想或疑問。(附相關經文背景、解釋等,有助進深反思和討論。)

一、保羅為同胞哀慟 (9:1-5)

保羅現轉以嚴肅的態度向他的同胞說話,並為他們哀慟,因他們不信基督是彌賽亞,拒絕因信稱義的福音。第18頁完

經文分析(9:1-5)

1-3 節 保羅一開始作出一段莊嚴又誠懇的聲明。首先,保羅運用正面和負面的同義陳述:「我說實話;我不說謊」,強調其說話和意願的真確性。然後,保羅進一步指「他」和「他的良知」分別是在基督裡和在聖靈裡說話,暗示自己與基督的關係密切,並受聖靈的掌管、啟迪。保羅以層遞疊加的方式,環環緊扣地表達其見證之真實,為要向他的同胞證明,自己並沒有因「外邦人使徒」這身分而放棄他的宗族同伴。

保羅立刻向讀者表述心志,將經文主題指向對同胞的強烈情感。保羅形容他的「愁苦」和「傷痛」綿綿不斷、揮之不去,是常見於猶太和天啟文獻中——「為以色列哀哭」的講論形式,斷言對同胞與基督分離的狀態感到極度悲痛。為了進一步表達對猶太人的認同,保羅甚至強調他不惜犧牲自己,寧願被詛咒、與基督分離,只願同胞能得益處。這為以色列作「殉道式的代求」,使人聯想起昔日摩西為拜金牛犢的以色列民祈求,願意以自己的性命換取他們得赦免(出 32:30-32)。此外,猶記得 8:31-39的凱歌,保羅詠嘆「誰能與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與基督分離無疑是不可能,且是痛苦無比的事,然而,保羅卻願意為同胞的悔改回頭,向神奉獻自己。可見,保羅是何等深愛、重視他們!第19頁完

4-5 節下 保羅進一步對他的「弟兄、骨肉之親」作一系列描述。他首次用「以色列人」來指涉整個猶太群體,這是極具神子民意識的自稱,更顯他們在救恩歷史上有特殊意義和地位。接著,保羅列舉八項「以色列」蒙神賜福的特殊恩賜和權利,包括:兒子的名分、榮耀、眾約、獲賜律法、敬拜的禮儀、眾多應許、先祖和基督。

學者普遍認為頭六項恩賜可以分成三對來理解:

兒子的名分 — 律法的賜予
榮耀 — 敬拜的禮儀
眾約 — 眾多應許

這三對恩賜的意涵皆可指向出埃及事件:

  1. [兒子的名分 — 律法的賜予] 在猶太人的信仰中,成為神的「兒子」與領受律法有密切關係。然而,保羅在這裡卻特別轉用「兒子的名分」。這字有「(被)收養而得」的意思,來表達成為神兒女的途徑(參:8:15、23)。這樣應用在神選民身上,無疑是要指出其血統於得救上並無較外邦人優勝之處,皆是靠賴神恩典。
  2. [榮耀 — 敬拜的禮儀] 指出埃及後,神晝夜以雲柱或火柱帶領,又在會幕中、約櫃上有施恩座臨在,作為祂大能同在的證明。神的同在使他們從萬族中分別出來。
  3. [眾約 — 眾多應許] 皆第20頁完代表神與以色列建立的救贖關係,並指向神與以色列先祖,特別是亞伯拉罕和摩西所立的約,又或關於「因信稱義」而蒙愛,成為神真後裔的應許(4:13)等關乎神拯救的承諾。

這部分的高峰在 9:5,保羅以基督帶來的終末啟示,回塑以色列的救恩歷史,為猶太人的信仰提供一個新的立足點。首先,9:5 上 論到「先祖也是他們的」,有彼此相屬之意。保羅把「先祖」列入以色列的權利之內,以表明其所有後裔也在神特殊救恩中有份。接著,保羅將焦點放在「基督」的身分上。他雖表明,基督有著與他們相同的「血統」(「按著肉身來考慮」)(9:5 下),合符他們期待的彌賽亞形象;然而,這裡卻更強調「基督從他們出來」,而非屬於他們。事實上,「基督為萬有之主」,因此,保羅最後以稱頌基督作結。他將希伯來詩歌對神作出頌讚的格式,用在基督身上,顯明這位出自以色列的彌賽亞,有與神同等的尊榮,從而襯托出不信者的愚昧。

問題討論

  1. *保羅為同胞能徹底明白和得著福音,寧願犧牲自己。你對這樣的心志有何感受?你認為「基督的得勝」對保羅而言有何重要意義?
第21頁完

二、神應許藉恩揀選 (9:6-18)

由第 6 節開始,保羅要處理的,並不是「猶太人為何不信」的問題,而是「已歸信的猶太人怎樣面對仍有同胞不信福音」這事實。這涉及關於神子民身分的更新和重新理解神的應許。換言之,重點是:到底決定人成為神兒女的基礎是甚麼?保羅對此有三個層次的回應:1. 回溯神對以色列先祖的應許,重申成為神子民乃基於祂的呼召(9:6-13);2. 引用摩西和法老作例子,指出神的憐憫是貫穿其救恩計劃的關鍵(9:14-18)。第三個層次將留待下一部分再作闡釋。

經文分析 (9:6-18)

6-13 節 保羅在此要回應的問題,與 3:1-8 關係密切,同樣圍繞「神的信實」(參:課本第一季,第五課,頁 72-74)。他再次直截了當否定神的信實會因猶太人的失信而失效(3:3)。對猶太人而言,神對他們的信實,與他們如何成為「以色列」這身分關係密切。因他們相信,神自遠古與以色列先祖立約後,就沒有任何事能解除彼此的連繫。換言之,他們相信:作為亞伯拉罕血緣上的「真後裔」,他們的救恩是穩妥的。針對這觀念,保羅引用先祖被揀選的例子來重整他們對「成為以色列」的理解。

保羅先提出第22頁完兩個相對的「以色列」:作為整體的「全以色列」,以及在這整體之內「蒙揀選的以色列」(9:6 下)。他指出前者作為「肉身的兒女」,與後者作為「應許的兒女」是有區別的,惟有「應許的兒女」才能被算為真後裔(9:8),獲賦予繼承權。保羅先以亞伯拉罕作例:縱然以實瑪利和以撒皆是亞伯拉罕血緣上的後裔,有領受割禮為記,然而只有以撒被稱為「蒙應許的後裔」。保羅又以利百加的雙生子—以掃和雅各作例子,指出最終只有小兒子雅各(而非長子以掃)蒙揀選獲繼承權。這兩個例子的作用,在於強調決定誰是真後裔的關鍵,乃全在乎那呼召人的神和祂揀選的旨意,無關人的血統、禮儀或善惡行為(9:9,11-12)。13 節引用《瑪拉基書》1:2-3 加強這觀點,強調神賜應許的主權,比人懷胎、能分善惡更早。正因蒙揀選是無關人的出生,也不是論功行賞的結果,神仍是信實和公義的。

14 節 保羅採用辯爭言辭形式,駁斥指責神不公平的指控。「不公平」這字在《羅》出現時,一般皆被譯作「不義」(1:18、29;2:8;3:5;6:13),指涉人對神的背叛不忠。用在此處,可能隱含異議者的立場,認為神不按血統或善惡行為作出揀選,乃是對以色列之約的背叛。保羅斬釘截鐵地否定這說法,繼而引導人留心神的義,就在其揀選旨意中的憐憫與權柄——不單與神的本性有關,更關乎解決以色列不信的問題之核心(11 章)。

第23頁完

15-18 節 保羅以蒙神喜悅的摩西和與神對抗的法老,繼續闡釋上述有關揀選的要旨。

第一組平行句(9:15-16)以摩西為例(9:15-16),背景來自《出埃及記》33:18-19,講述在金牛贖事件後,神憐憫摩西,不惜以身保護他,讓他得以一瞥其榮耀,免得他招致滅亡。神向摩西顯出恩慈,作為與叛逆的神子民同在的證明。由此可見,以色列得以成為「以色列」、「神的子民」,非因他們「本來是誰」,也不是出於任何人的決心、意願或行動,而是單單基於神是誰——基於祂滿有憐憫的本性與信實的應許。換言之,誰能成為神子民,全取決於神是誰和祂的憐憫。

第二組平行句(9:17-18)以對者法老襯托出摩西。此處引用《出》9:16,在第六災(瘡災)過後,神藉摩西向法老宣告的其中一句話。若參考七十士譯本來翻譯,17節為:「因你(法老)被保存,是為了要在你身上顯出我的大能,好讓我的名被傳遍全地。」意思即是:神在瘡災中保存法老的性命,是要藉這頑梗又不知悔改的人,凸顯出神拯救的權能。

由此可見,「神使法老心硬」並不是從救恩角度而言,指神要刻意取其滅亡,而是作為「摩西」的對照,相對神有揀選和憐憫對象的自由而言,神也有揀選使其繼續心第24頁完硬的對象的自由,使其頑梗成就神拯救的心意。故此,焦點仍關乎神的權能。

保羅將不信主的猶太人視作與法老同樣頑梗,然而他們的心硬在神的拯救計劃中仍有其位置。當保羅回應:為何大部分猶太人仍不信主之時,他並非完全悲觀絕望,認為神放棄他們。反而,他認為他們在神的救恩計劃中仍有其角色,為 10-11 章中的解說作鋪墊。在第 11 章,保羅多次提到以色列的頑梗,藉著他們的過犯和不順服,使救恩臨到外邦,猶太人也有其蒙憐憫的方式和結局(11:11,30),留待下文再作討論。

問題討論

  1. *保羅從甚麼角度來討論「神的揀選」?他為何引以色列先祖為例?對猶太人而言,有何意義與重要性?
  2. *你認為神揀選摩西,同時使法老心硬,是出於憐憫嗎?「摩西和法老」分別代表哪些人?保羅怎樣藉「摩西和法老」的例子,來揭示神拯救的心意?第25頁完
  3. 你認為神有為人的得救設下界線嗎?你怎樣看待不願相信的人?

三、神憐憫遍及萬邦 (9:19-29)

保羅進一步以「陶匠和泥土」的比喻,重申神作為創造主,有其呼召的主權和心意,並引述兩卷先知書中的宣告,將之應用到猶太人和外邦人得救的問題上,證明神的話確實沒有落空。

經文分析 (9:19-29)

19 節 承接上文推論,保羅道出異議者的心聲:「神按其揀選的旨意,或施憐憫、或使人心硬,皆是祂救恩計劃的一部分,且是人不能違抗的。如果神還要懲罰心硬的人(不信福音的猶太人),豈不顯得祂不公平嗎?」(另參 3:7)照樣,保羅並無直接回答這質問,反先提出:若從受造物和創造主各自的立場來看待這問題,人根本無權質疑神。繼而,保羅針對異議者不信的態度,提出三組反詰。

20-21 節 第一個反詰(9:20 上):在原文開首,保羅以「人啊!」,與句末的「神」互相對照,來強調人作為受造物,與創造主之間有絕對的分別。第26頁完接著,在 9:20 下-21 保羅以陶匠和泥土的隱喻,加強神對人有絕對主權的論述。第二個反詰(9:20 下):首部分與《以賽亞書》29:16 上半節完全相同,至於下半節,有解經家認為保羅是參考《賽》45:9 修改而成的。目的是要表達:被造者無權利反駁創造者的心意。

第三個反詰(9:21):保羅延續上述隱喻,指出陶匠有權使用同一團泥,分別塑造出用途尊貴的器皿及用途卑賤的器皿。經文一方面繼續強調創造者對受造物有絕對的權柄,塑造他們盛載不同的旨意,另一方面,也刻意強調這些器皿乃是按著特定用途被造,而不是要比較兩種器皿的價值高低。引導人留意,創造者的旨意並不是要使受造物之間對立起來,而是要藉著他們的不同,顯出神不同的心意(呼應下文:顯出祂的能力、憤怒與恩慈)。

22-24 節 保羅一直以創造者對受造物的權柄和旨意,駁斥異議者對「神的公平」的質問,顯示在兩者本質的差異之下,神絕對有權按其心意,在不同人的身上顯出其旨意。不過,保羅並非悲觀地論述人的得救已成定局,22 節開首的「但是」,為接下來保羅提出的出路作鋪排,將讀者的目光帶回神的憐憫和呼召之上。

這裡主要提及到兩種器皿:1.激怒神的,及 2.蒙憐憫的。前者的結局是「預備遭毀滅的」,後者則是被形容為「早已預備好得榮耀的」。經文雖然用上「預備」、「早已預備第27頁完好」等字眼,然而這裡並非指神主動預備了「遭滅的」和「得榮耀的」對象。原因是,兩次出現的「預備」一字在原文中是有分別的。形容那些因激怒神而「預備」遭滅的,在語態上可以是被動或中間語態。即是,可以排除神「主動」預備人毀滅的說法,並且理解為人因不知悔改而自取滅亡(中間語態)。換言之,神的懲罰是因人的拒絕和悖逆而臨到。另一方面,「早已預備好(得榮耀)」當中的「預備」為另一個不同的字,可參照《所羅門智慧書》來理解,指涉一個「先存於神心意中」的計劃。按《羅》的脈絡,這先存的計劃就是:神定意要讓敗壞了的受造世界,分享祂兒子的榮耀而得贖(8:16-17,19-21, 29-30)。因此,24 節更進一步開闊猶太人的眼界,使他們看見整個世界(包括猶太人與外邦人)本是神願意憐憫的對象,人能得救、成為神子民的界線,並不是按種族劃分的(回應 9:6-13),決定性的因素乃是神的呼召,出於那位憐憫之主。

總括而言,神有能力毀滅那些可怒的器皿,但神選擇以極大的忍耐,寬容那些自取滅亡的人,讓他們有悔改的機會,要人知道他的憐憫,如同祂憐憫那些蒙祂呼召的人一樣。為此,神願世人因看見祂對相信的人所施的憐憫,從而激發不信的人要同樣有渴慕獲得救恩的心(11:30-32)。第28頁完

25-26 節 接下來,保羅引用一連串先知書中的經文,解釋神對外邦人和猶太人皆有憐憫,證明神的信實。

他先引用《何西阿書》2:23 和 1:10,經文原本述及主前九世紀時,神對北國以色列的宣告,現在應用到外邦人蒙神呼召一事上。在此值得留意:1. 25-26 節動詞 「稱/稱為」刻意被修改為與 24 節中「呼召」同一字;2. 保羅顛倒了 25 節在原文句子中的次序,先提及「把那不是我子民的,稱為『我的子民』」。兩處修改皆呼應 24 節,強調非神子民的「外邦人」在身分上有逆轉成為神子民的機會。此外,這段經文在舊約的處境,是神承諾曾因叛逆而被疏遠的北國以色列,現要恢復與他們破裂了的關係,並使他們與猶大一起歸為合一的子民。現在保羅將這信息應用到外邦人身上,顯明神不單樂意挽回外邦人,也願他們和得救的猶太人成為合一的新群體。

27-29 節 保羅再引用《以賽亞書》10:22-23 和 1:9 論述以色列「餘民」的話,應用到猶太人的信仰處境上。其中,「餘民」被救贖在聖經中的意義,對本段尤其重要:

  1. 9:27-28:按《賽》中的宣稱,在神審判下得以存留的「餘民」,只是「以色列子孫」整體中的少數。意即:雖然神呼召所有以色列人,但只有少數忠信者得以存留。第29頁完
  2. 9:29:能夠存留是神恩典的奇蹟,因為若不是神憐憫,以色列早已全滅了。
  3. 餘民蒙救贖是以色列歷史性的事件,也是一項終末性的事件,指向彌賽亞帶來的拯救。換言之,餘民是指那些過去、現今到將來皆蒙神揀選,又持續對神忠信的人。
  4. 餘民得拯救,全憑神的憐憫與信實。因為儘管以色列失信,神仍信實忠於祂的話,並藉著拯救餘民,對以色列仍有憐憫。回應 9:6-9,是神的憐憫使祂自己的話沒有落空。
  5. 在猶太文獻中,「餘民」有負面和正面的意義:前者代表神的審判臨到叛逆的子民和列國;後者代表餘民的救贖會成為以色列整體救贖的標誌(神沒有放棄以色列)。再者,在舊約對終末的期盼中,列國回應神呼召並歸向祂的人也被視為餘民的一分子。結合 9:24 來理解:神呼召以色列的忠信者和歸向神的外邦人,一同成為祂的子民,作為祂向世界施恩典的媒介。

總結 9:25-26 及 9:27-29 的經文,帶出五個重點:

  1. 神的憐憫和呼召是人能成為神子民的關鍵。
  2. 外邦人也能蒙召,被納入為神子民。
  3. 神為以色列存留餘民,顯出祂的信實。
  4. 忠信的餘民和歸信的外邦人組成一個新的子民群體。
  5. 神藉這新的子民群體,作為施行終末性恩典的媒介。
第30頁完

問題討論

  1. *你認為保羅以陶匠和泥土的隱喻來回應異議者的不甘,目的是要表明甚麼呢?按經文脈絡來理解,「激怒神的器皿」和「蒙憐憫的器皿」,分別指涉何者?套用在現今,你認為又是指哪些人呢?
  2. *保羅在 9:25-29 表明神要建立一個新的子民群體。這群體包含甚麼人?這新群體的組成和定義,相對猶太人對得救的概念有何分別(9:6-13)和重要性?作為新群體的一員,你會如何感恩?試想想你可扮演甚麼角色?

在研讀本課經文後,你應該能夠明白以下的教導:

  1. 認識神的本性
    保羅引用大量舊約經文,回溯以色列的救贖歷史,力陳神的本性——信實、公義、憐憫、掌權,是決定誰成為神兒女的基礎,無關種族或任何個人行為的善惡表現。這便與《羅》1:16-17 中,「以信為始,以信為終」的意思一脈相承:人被神稱為義,乃基於祂信實不變的本性,以致於人才能以信心回應耶穌基督的拯救。第31頁完
  2. 成為神的子民
    保羅追溯神與亞伯拉罕之約,擴展神子民身分的意涵,轉化以色列一直以來根深蒂固的民族得救意識,指出神願接納外邦人進到神子民的國度中。神的救贖心意藉耶穌基督的福音被顯明,開創一個新秩序,顛覆世俗人倫上的常理界限,使任何信靠基督的人,都在祂裡面成為一個新的救恩群體,作為神在世上施行恩典的媒介。

背誦經文

「這些器皿就是我們這些蒙神呼召的人,不但是從猶太人中,也是從外邦人中召來的。」(羅 9:24)

下一課前:

我已帶領組員一起背誦經文。

備註: *必須討論的問題/完成的段落

備課

下一課我們將會查考「第二課:普世救恩,誰願接受?」,請大家預先備課,以致在查經時有更深入的分享和領受。

第32頁完 第33頁完

第二課 普世救恩,誰願接受?(羅 9:30-10:21)

@本課學習目標:

  1. 認識基督是律法的真義和目標,所有信靠祂的人都能得著義。
  2. 明白宣認「耶穌是主」並非單是個人得救層面的表述,而是相信基督的救贖會帶來普世的合一。
  3. 反思自己有否切實委身於耶穌基督,建立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日常生活中,反映持續信靠祂的見證。

閱讀本課經文

《新漢語譯本》版權屬漢語聖經協會,蒙允准使用

第一部分:批判以色列得不著義 (9:30-10:4)

9:30
這樣,我們該怎麼說呢?不追求義的外族人,卻得到了義,就是因信而得的義;
9:31
但以色列人追求義的律法,卻達不到律法的要求。
9:32
這是為甚麼呢?因為他們不是憑著信心,倒以為可以憑著行為。他們就在那絆腳的石頭上絆倒了。
9:33
正如經上所記:
「看啊,我在錫安放下一塊絆腳的石頭,
一塊使人絆倒的磐石;
信靠他的人,必不羞愧。」
10:1
第34頁完弟兄們,我心裡渴望的,以及我為以色列人向神祈求的,就是他們可以得救。
10:2
我可以為他們作見證,他們對神有熱心,可是並非按照知識。
10:3
因為他們不明白神的義,又企圖建立自己的義,就不順從神的義了。
10:4
基督就是律法的終結,好讓所有信的人都得著義。

第二部分:凡投靠基督必得拯救 (10:5-13)

10:5
因為論到出於律法的義,摩西這樣寫:「遵行這些事的人,必因此而活。」
10:6
但論到出於信心的義,他卻這樣說:「你心裡不要說:誰要升到天上去?(這就是說,要把基督帶下來。)
10:7
也不要說:誰要下到陰間去?(這就是說,要把基督從死人中領上來。)」
10:8
這其實是甚麼意思呢?「這話離你很近,就在你口中,就在你心裡。」這就是我們所宣講關於信心的話。
10:9
也就是說,你若口裡承認耶穌是主,心裡相信神使他從死人中復活了,就必得救;
10:10
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
10:11
經上說:「凡信靠他的人,必不羞愧。」
10:12
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差別,因為他同是所有人的主,他豐豐富富地賜福給所有求告他的人。
10:13
因為,「凡求告主名的人,都必得救。」
第35頁完

第三部分:諷刺以色列咎由自取 (10:14-21)

10:14
這樣,人還未相信他,怎能求告他呢?還未聽見他,怎能相信他呢?沒有人傳揚,怎能聽見呢?
10:15
沒有人奉差遣,怎能傳揚呢?如經上所記:「傳揚美好福音的人,他們的腳蹤多麼美好啊!」
10:16
但不是所有人都聽從福音。因為以賽亞說:「主啊,我們所傳的,有誰相信呢?」
10:17
可見信心來自聽道,聽道藉著基督的話語而來。
10:18
可是我要問,難道他們沒有聽見嗎?當然聽見了,「他們的聲音遍及全地,他們的話語傳到地極。」
10:19
可是我要問,難道以色列人不知道嗎?先有摩西說:「我要使你們向那不是國民的,心生嫉妒;我要使你們向愚蠢的國民發怒氣。」
10:20
後來,以賽亞放膽說:「沒有尋找我的,我讓他們找到;沒有求問我的,我向他們顯現。」
10:21
論到以色列人,他卻說:
「我終日向那悖逆、頂嘴的子民伸出雙手。」

經文大綱

一、批判以色列得不著義 (9:30-10:4)
二、凡投靠基督必得拯救 (10:5-13)
三、諷刺以色列咎由自取 (10:14-21)

第36頁完

經文簡介

保羅在上一段總結,外邦人歸主以及少數猶太人(餘民)信福音,與神在聖經中早已應許的情況吻合,確證神的信實。在本段,保羅按著義來看信心和律法的關係,進一步解釋以色列的不信悖逆與外邦人得享救恩之間的對比。

這段落可分為三個部分:
(1)藉著律法的義和信心的義之對比,作出對以色列人得不著義的批判,並指出惟有基督圓滿了律法,使凡信的人都能得著義。(9:30-10:4)
(2)指出神給以色列的福音之核心,就是因信基督而得義,是普世性的拯救。(10:5-13)
(3)藉外邦人願領受無條件的救恩,諷刺早聞福音的以色列咎由自取。(10:14-21)

經文討論/解釋

請先自行思考以下問題及寫下你的領受/感想或疑問。(附相關經文背景、解釋等,有助進深反思和討論。)

一、批判以色列得不著義 (9:30-10:4)

保羅在本段開啟一個新主題,按著義來討論律法與信心的關係,從而作出對以色列人得不著義的諷刺和批判。最後,保羅再次為以色列代求,並宣告惟有基督圓滿了律法,使凡信的人都得著義。

第37頁完

經文分析(9:30-10:4)

9:30-33 節 經文開首出現「這樣,我們該怎麼說呢?」作為保羅引介新主題的提示,標誌著新段落的開始。此段落以外邦人和以色列人分別對義的追求作對比:

外邦人 以色列人
不追求義 追求律法中的義
因信而得義 達不到律法的要求
憑信心 憑行為

外邦人被形容為不追求義的人,卻因信而獲賜在神面前為義的地位。相反,諷刺的是,那些追求達到律法中的義的以色列人,卻因達不到要求而得不著義。在此,保羅並沒有否定律法的正當性或好處,卻是要批判以色列追求律法的方式:他們錯誤以為是靠行為(works)而非信心(faith),就能得著律法中應許的義。他們沒有意識到,神所賜的義從亞伯拉罕起,一直都是靠信心而得,現在更是藉著信靠基督圓滿了律法的要求(10:4),使他們和外邦人都能同得神的義。

為此,保羅在 32-33 節引用《賽》28:16 和 8:14,進一步諷刺以色列的現況:他們把神為他們預備的救恩磐石——彌賽亞,視為絆腳石。因他們不信被釘十架的耶穌就是彌賽亞(林前 1:23)。保羅正要指出,他們對基督的輕看和拒絕,不是一時疏忽,而是刻意對祂視而不見,以致無法辨認基督,得不著信心的義。第38頁完

10:1-4 節 在一連串神學辯論後,保羅再次以「關係式代求」,展現出他渴望以色列得救的肺腑心腸,尤其表達對未信同胞的接納(參 9:1-3;10:1-2)。他先肯定以色列人在遵守律法上的虔誠,但同時也批評他們對神的熱心並不恰當,沒有正確認識關乎「神的義」藉基督臨到的計劃。關鍵在於「神的義」(信心的義)與「人的義」(律法的義)的對比。保羅指出,以色列人錯誤將神的義連繫於他們對律法的熱心,以致不明白基督事件的重要,沒有藉信心順服基督而得義。

在此,基督事件的重要性是特別針對「誰能成為神的子民」而說的(10:4)。10:4 上「基督是律法的終結」,「終結」(end)應譯為「圓滿、目標、高峰」(fulfilment,goal, climax),即「基督是律法的圓滿/目標/高峰」。按照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律法設立的本意,原是為使列國萬邦藉這分別為聖的群體歸向神。然而,猶太人卻視守律法為他們獨有的義,來排除外邦人於他們的群體之中。如此看來,基督事件正是體現神設立律法的原初目的,祂成就的義打破一切世俗文化的規矩,也超越人倫上的界限,能使凡信的人都能藉信被稱義。換言之,保羅在此指出基督是律法的真義和目標,使凡信靠基督的都能得著義,包括將萬族萬民引到神面前。

問題討論

  1. *保羅怎樣形容外邦人和以色列人對義的追求?他對他們有何評價?從他的評價中,你對「信心的義」和「律法的義」有何認識?第39頁完
  2. 神設立律法原初的目的是甚麼?你認同保羅的同胞們對律法的熱心嗎?試分享之。

二、凡投靠基督必得拯救 (10:5-13)

保羅延伸 10:4 下的意思,進一步解釋以信心的義取代律法的義之憑據,從中帶出福音之普世性信息:凡信神使耶穌從死裡復活,承認祂為主的,就必得救。換言之,保羅將猶太人視遵行誡命為首要的義,更新為與基督建立關係。

經文分析 (10:5-13)

5-8 節 保羅先引用《利未記》18:5,肯定神設立律法原初之目的,是給予人生命(10:5)。猶太人一直認為遵守律法是他們對約的責任,藉順服神便得其拯救,此為律法的義。然而,保羅隨即將焦點由律法的義轉移到信心的義(Righteousness by Faith)上。在 10:6-8 引述《申命記》30:12-14,證明這出於信心的義,與神所應許的義如出一轍,並已顯明在基督身上。關於《申》中的引用,有四點觀察值得留意:第40頁完

1. 保羅用擬人法,將「信心的義」變為說話者(10:6),引起猶太讀者的迴響,以便於引入保羅對經文的詮釋和補充;

2. 引文並非逐字相符,例如:保羅刻意將「替我們」(申30:12-13)等字眼刪去,使「信心的義」之意涵擴闊到普世性的救贖中;

3. 引文刪去《申》中提及有關遵守律法的措辭,卻將律法所示的拯救指向基督(經文中括號內的補充)。換言之,保羅為遵守那導向生命的律法,提出一個更新的意義,就是信靠基督。

4. 10:8 明確將原文「使你可以遵行」刪去,只保留「在你口中,在你心裡」作為保羅所宣認關於「信心」的標準。刻意表達,那本來就被以色列所宣告、珍視(「離你很近」)的律法,現已指向基督的作為所帶來的義,人憑 10:9-10 所顯示的新方式,就可代替遵行律法,與神建立新關係。

9-10 節 自 9 章以來,保羅首次直接揭示「耶穌」就是那神所應許以色列的「基督」。這兩節以交錯平行句出現,進一步闡釋「口裡」承認和「心裡」相信耶穌,是與神建立新關係的方式。當中的交錯平行句,可藉以下圖表理解:

新方式(9 節) 結果(10 節)
口裡承認耶穌是主 得救贖
心裡相信耶穌復活 被稱義(參 4:25)
第41頁完

換言之,保羅指出承認耶穌的主權和相信祂的復活,對人被稱義和得救贖是至關重要的。進一步而言,「認信耶穌是主」乃是一種宣誓忠誠的誓詞(loyalty oath)。代表宣誓者藉承諾對耶穌的順從而歸屬於祂,從此在耶穌基督裡擁有新的身分,並要持續委身於這新關係。這連繫到《羅》1:16-17「因信稱義」的主題:信實的神應許凡對祂持續忠信的人,必得稱為義並得以存活。(參第一季課本,頁 35)

11-13 節 保羅在 9-10 節陳述人得救的途徑後,就在11-13 節指出得救的範圍。從用字和句式上來看,11 及13 節可組成一對平行句。兩者的前半句「信靠(祂)」、「求告(主名)」皆呼應 9-10 節「心裡相信、口裡承認(耶穌)」,後半句「必不羞愧」和「必得救」皆以未來被動直述語態寫成,強調藉信被稱義之救贖的真確性。這兩節開首皆以「凡」(所有)開始,是揭示救贖的範圍遍及普世的關鍵。正如在這兩節中間包圍的 12節,保羅宣告耶穌是世上所有人的主。

從另一角度來看,保羅在 11 和 13 節分別援引了《賽》28:16 下和《約珥書》2:32 上的部分經文。參考原文整體文意,若兩段經文皆指向神的拯救帶來猶太人與各國的合一,那麼,對應《羅》而言,則指向基督的救贖會帶來普世的合一。

第42頁完

問題討論

  1. *承認耶穌的主權和相信祂的復活,對信徒而言有何重要性?你會怎樣形容這份藉基督與神開展的新關係?
  2. *保羅揭示,宣認「耶穌是主」的涵義是普世性的。這是甚麼意思?這涵義對你有何意義?怎樣更新你對「福音」的看法?

三、諷刺以色列咎由自取 (10:14-21)

因以色列人轉離基督福音及關乎普世救贖之道,保羅在這段落諷刺他們的叛逆是愚蠢和荒謬的,並嚴厲批評他們的失喪乃咎由自取。

經文分析 (10:14-21)

14-17 節 本段落以一組四句平行的反詰問題開始,並且在原文中都將「怎能」(pōs)為首的疑問句放在開頭,強調該短句中的動詞。因此,14-15 上著重的是「求告-相信-聽見-傳揚-奉差遣」這一連串行動。其高峰在於「奉差遣」這動詞,強調有人奉差去傳揚福音的重要和美好,保羅引《賽》52:7 來補充這一點。在此,保羅將自己與早期信徒的身影與先知們重疊,暗示他們乃第43頁完奉基督的差遣去傳福音,並立志向「所有人」——即猶太人和外邦人傳講。但是,保羅同時也引用《賽》53:1來諷刺以色列:奉差的人早已受差將福音傳開了,卻並不是所有人都願聽從和相信(10:16),尤其是自己的同胞——那些早該認識神拯救的以色列人。

因此,16-17 節更直言本段主題:保羅勸告以色列要聽從基督的福音。這兩節經文中,不斷重複以「聽從」為主幹的動詞和名詞(16︰「聽從」、「所傳的」;17︰「聽[道]」,出現兩次),而在 17 節中,保羅則指出信心與「聽從」和「福音」([關於]基督的話)之關係。換言之,保羅勸告以色列人要聽從那關於耶穌基督的福音信息,亦惟有這福音是信心的根基。

18-21 節 在此段,保羅以兩次「可是我要問」為首的否定詰問句(18、19 節),再次表達他對同胞聽見卻又拒絕聽從神的道之失望和痛心。

保羅在 18 上再次提出關於人們是否已聽見福音的詰問,並於 18 下以《詩篇》19:4 來回應,肯定福音已傳遍天下,為人所知。留意保羅以「他們的(聲音、話語)」取代原文中指涉「神的」言語和知識,「他們」指保羅和初代委身傳道的信徒。這樣是要類比:正如神的話早已藉受造間的普遍啟示向世界顯明,照樣,神藉基督救贖所作的特殊啟示,也會藉忠心傳道的信徒們傳遍天下。第44頁完

保羅以《詩》證明,福音已是明明可知的,諷刺的是,保羅認為那些本應早就該知道福音的以色列人,卻佯裝未曾聽見、不願知道(10:19 上)。反而是那些「不是國民的」、「愚蠢的」列國(10:19 下),他們卻因順從而「尋找」到神,以致「求問」而得救(10:20)。

在本段最後部分,保羅的責備相當嚴厲。因他列舉了以色列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兩位先知——摩西和以賽亞,來指證以色列的不信、叛逆。他們不止不信福音,更不信納入列國是神計劃的一部分,以致自取滅亡(10:21),全是他們咎由自取。

問題討論

  1. 試簡述保羅對以色列人作出了甚麼嚴厲的批判?你認為保羅為何要這樣嚴厲?
  2. 你曾經歷過向人傳福音時被拒絕嗎?本章經文對你有何鼓勵? 第45頁完

在研讀本課經文後,你應該能夠明白以下的教導:

  1. 耶穌是世界的主
    保羅揭示耶穌基督的救恩,成全了律法的真義,使世上所有信靠祂的人都能得著義。換言之,宣認「耶穌是主」並非單是個人得救層面的表述,而是相信基督的救贖已經臨到萬族萬民,展明福音的普世性。這認信挑戰我們以全新的視野看待世界,相信普世每一族群都可被基督的救恩轉化,有著真實性的滲透力和影響力,一切相信的人都必得著拯救的應許(10:11,13)。
  2. 信徒蒙恩作見證
    信徒既已蒙恩,就當在日常的見證中活出那使人合一的福音,持續地委身耶穌基督。正如保羅勸勉以色列要悔改,既要「認信基督」,也要因基督「接納外邦」,這兩者是不能分割的。讓我們反思自身的見證,有否體現神寬闊的恩典。

背誦經文

「也就是說,你若口裡承認耶穌是主,心裡相信神使他從死人中復活了,就必得救;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羅 10:9-10)

第46頁完

下一課前:

我已帶領組員一起背誦經文。

備註: *必須討論的問題/完成的段落

備課

下一課我們將會查考「第三課:奧秒恩典‧常存不息」,請大家預先備課,以致在查經時有更深入的分享和領受。

第47頁完

第三課 奧妙恩典 ‧ 常存不息(羅 11:1-36)

@本課學習目標:

  1. 認識神拯救以色列和外邦人的救贖計劃:因以色列的不順服,使救恩臨到普世;也藉外邦人的回轉,使以色列蒙憐憫得拯救。
  2. 明白在神恩典的救贖之前,人完全無可自誇。
  3. 感激神的救贖恩惠,立志積極傳講基督的福音,使人得救恩。

閱讀本課經文

《新漢語譯本》版權屬漢語聖經協會,蒙允准使用

第一部分:神恩挽回不忠子民 (11:1-10)

11:1
這樣,我要問,難道神丟棄了他的子民嗎?絕對沒有!因為我自己也是以色列人,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屬於便雅憫支派。
11:2
神並沒有丟棄他預先已認識的子民。難道你們不知道,經上論到以利亞的話是怎麼說的嗎?他是怎樣向神控訴以色列人呢?
11:3
他說:「主啊,他們殺了你的先知,毀了你的祭壇;只剩下我一人,他們還想要我的命。」
11:4
但神怎樣回答他呢?神說:「我為自己留下了七千人,第48頁完都是沒有向巴力下跪的。」
11:5
所以,現在也是這樣,也有餘民存留下來,是按著恩典蒙揀選的。
11:6
既然是按著恩典,就不再是出於行為;否則,恩典也不再是恩典了。
11:7
那又怎麼樣呢?以色列人所尋求的,他們並沒有得到,蒙揀選的人卻得到了。其餘的人都頑梗心硬,
11:8
正如經上所記:
「神給他們麻木的靈、不能看見的眼睛、
不能聽見的耳朵,
直到今天。」
11:9
大衛也說:
「願他們的宴席變成網羅,變成陷阱,
變成絆腳石,變成自己的報應,
11:10
願他們眼目昏暗,不能看見,
願你使他們的腰背常常彎曲。」

第二部分:勸喻外邦切勿驕傲 (11:11-24)

11:11
這樣,我要問,難道他們失足,結果就是倒下來,不能再起嗎?絕對不是!相反,藉著他們的過犯,救恩臨到外族人,要使他們心生嫉妒。
11:12
既然他們的過犯成就了世人的富足,他們的失敗成就了外族人的富足,更何況他們的豐盛呢!
11:13
如今我對你們外族人說。與你們所想的相反,就我的外族人使徒這個身分來說,我看重自己的職分,第49頁完
11:14
這樣或者可以使我的猶太同胞心生嫉妒,好讓他們當中有些人可以得救。
11:15
因為,如果他們被丟棄,世人因而可以與神和好,那麼他們獲接納,不就是從死人中復活嗎?
11:16
如果用來奉獻的頭一塊生麵團是聖潔的,那麼整團麵也是聖潔的;如果樹根是聖潔的,那麼枝子也是聖潔的了。
11:17
如果有幾根枝子被折下來,你這野橄欖枝卻被接上去,分享橄欖樹肥美的樹根,
11:18
那你就不要對原來的枝子誇口。如果你要誇口,就應該想一想:不是你支撐著樹根,而是樹根支撐著你。
11:19
這樣,你會說:「那些枝子被折下來,是要讓我接上去。」
11:20
不錯,他們因為不信而被折下來,你卻靠著信心站立得住。你不要心高氣傲,倒要心存畏懼。
11:21
因為神既然不顧惜原來的枝子,恐怕也不會顧惜你。
11:22
所以,你要留意神的恩慈和嚴厲:對跌倒的人,神是嚴厲的;對你卻是恩慈的——只要你繼續留在他的恩慈裡,否則,你也要被砍下來。
11:23
至於他們,只要不再繼續不信,也會被接上去,因為神能夠把他們重新接上。
11:24
如果你是從原來的野橄欖樹上砍下來的,尚且違反本性地接在一棵培育而成的橄欖樹上,那些原來的枝子,難道不更要接在本來的橄欖樹上嗎?
第50頁完

第三部分:恩典奧妙豐富堅定 (11:25-36)

11:25
其實,弟兄們,我不希望你們不知道這奧秘,免得你們自以為聰明。這奧秘就是:以色列人當中有一部分是頑梗的,一直等到外族人的全數都進去;
11:26
這樣,全以色列要得到拯救,正如經上所記:「那拯救者必從錫安出來,使不敬虔離開雅各;
11:27
這就是我與他們所立的約,那時我要除去他們的罪。」
11:28
就福音來說,因你們的緣故,他們是神的仇敵;就揀選來說,因先祖的緣故,他們卻是蒙愛的。
11:29
因為神的恩賜和呼召是永不改變的。
11:30
要知道,就正如你們從前不順服神,現在卻藉著他們的不順服而蒙憐憫;
11:31
照樣,他們現在不順服,卻要藉著你們所領受的憐憫,使他們現在也可以蒙憐憫。
11:32
有人都圈在不順服之中,為要憐憫所有的人。
11:33
啊,神的豐富、智慧、知識,
何等高深!
他的判斷多麼難測,
他的道路多麼難尋!
11:34
「誰知道主的心意?
誰作過他的參謀?」
11:35
誰先給了他甚麼,
以致他要償還呢?」
11:36
因為萬有都本於他,倚靠他,歸於他。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遠!阿們。
第51頁完

經文大綱

一、神恩挽回不忠子民 (11:1-10)
二、勸喻外邦切勿驕傲 (11:11-24)
三、恩典奧妙豐富堅定 (11:25-36)

經文簡介

繼保羅嚴厲地以摩西和以賽亞的聲音向不忠的以色列作出批判後,在十一章又再一次向他的同胞宣告神從不離棄他們,深願他們得拯救,為他們帶來盼望。

本章主題圍繞神恩典的奧秘,這奧秘特別關乎神的拯救如何臨到不忠不信的子民身上,而高峰則在 11:33-36 的頌讚詩。在本章中,保羅(1)先強調在以色列中,有忠信的餘民仍會存留(11:1-10);(2)繼而進一步論述「全以色列」的得救(11:25-32)。在這兩段中間,保羅提及外邦人在以色列得救過程中的角色,特別以橄欖樹的喻象來解釋這點(11:11-24)。

經文討論/解釋

請先自行思考以下問題及寫下你的領受/感想或疑問。(附相關經文背景、解釋等,有助進深反思和討論。)

一、神恩挽回不忠子民 (11:1-10)

保羅再三否定神已撇棄以色列,並肯定信實的神對救贖以色列的特定計劃並沒有改變。基於神的恩典,不忠的以色列中仍有忠信的餘民存留。

第52頁完

經文分析(11:1-10)

11:1-2 上 保羅再次以反詰問題,否定神會因以色列拒絕福音而棄絕他們。他以自己的猶太身分作例,以及在11:2 上引用經文「神並沒有丟棄祂預先已認識的子民」(參詩 94:14;撒上 12:22),來證明神對以色列仍有恩典。

11:2 下-6 節 保羅繼而引用以利亞的典故論及以色列人的罪 (王上 19:1-18)。經文引用亞哈王攻擊眾先知的事件:以利亞向神控訴以色列殺害先知、拆毀祭壇的罪,他們「拜偶像」,向巴力下跪,對神背叛與不忠。雖然如此,神向先知作出拯救的保證,祂仍會救贖不忠的以色列,甚至超乎先知的想像(在迫害中仍然有七千位忠信的子民)。保羅以這典故帶出「神施恩給忠信餘民」的應許,強調神仍保存忠心子民,這是出於神恩典的揀選。

11:7-10 節 保羅藉此典故影射以色列人對「義」的追求的現況,將那些執意仍靠「律法的義」來維持其選民身分的人,歸因於他們的頑梗心硬。接著,為了凸顯以色列人心硬問題的嚴重性,保羅鄭重引用律法書(申 29:4)、先知書(賽 29:10)以及聖卷(詩 69:22-23)來作出警告。

在 11:8,保羅混合摩西和以賽亞的訓誡(申 29:4;賽29:10)。《申》的背景是摩西向進入迦南前的以色列人,作出最後的宣講,訓示心硬的子民不明白神行事的方式,以致神使他們變得更愚頑。《賽》的背景,則是先第53頁完知譴責以色列在戰爭中不依靠神,以致神使他們的靈沉睡麻木。

換言之,這兩段經文的共通點,(1)圍繞以色列對神工作的忽視和不信,(2)以致神使他們麻木愚頑,自食其果。另一方面,保羅在 11:9-10 引用《詩》69:22-23,描述大衛呼求神拯救的個人哀歌,詩人求神懲罰惡人,就是那些敵對大衛者。保羅以此詩來指涉那些拒絕耶穌的人都是神的仇敵,他們同樣會因自己的輕忽、驕傲招至滅亡的結局。

保羅以這三段涵蓋以色列救恩歷史的經文,指涉以色列現今部分人對基督福音的輕視,與他們先祖以往的錯誤和背道一樣。然而,在歷史上,神對以色列作出懲罰,代表祂並未完全放棄祂的子民,仍有存留的盼望。

問題討論

  1. *保羅引用以利亞的典故,用意何在?為何他要一再向猶太人強調神對以色列的揀選?試代入猶太人的感受,並分享之。
  2. *保羅認為以色列的心硬有何嚴重性?你認為以色列的心硬,與現代人的心硬,有何共通之處?你會怎樣為未信的人代求?
第54頁完

二、勸喻外邦切勿驕傲 (11:11-24)

論及神對以色列的審判、應許與復興後,保羅在本段中提及外邦人在以色列得救過程中的角色,特別以橄欖樹的喻象來解釋他們與猶太人在得救上的關係,勸喻他們切勿因猶太人的不信而驕傲。

經文分析 (11:11-24)

11-15 節 保羅多番論及以色列被自己的不信絆倒,難免會引起疑問:以色列就此毫無希望?外邦人要取代他們成為神的子民嗎?在此,保羅再次以反詰作出否定,並著意提醒外邦信徒:以色列的失敗不過是部分的,且是暫時的,神的救恩仍為他們預備,直至全以色列得救為止,故此,外邦人不能蔑視猶太人。保羅特別訴諸自己作「外邦人使徒」的職分,引導他們正確思考與以色列的關係。他強調其外邦職事,不只是為了外邦人,也是為了同胞能夠信主。他解釋以色列的失信有其重要性,就是使救贖臨到外邦,而猶太人會因著外邦人信主,激發他們「心中嫉妒」,以致產生渴望得救的心。

在此段中,12 和 15 節是上述主旨的重心,彼此在語意上平行。15 節將以色列和外邦人在救贖上的關係,置放在神的旨意計劃中來看。首先,經文動詞的時態強調神對以色列主動的工作(被丟棄、獲接納),肯定神會為以色列目前靈性低落的光景負責。此外,「(外邦)與神和好第55頁完」跟「(以色列)從死人中復活」作對照。意即:神既能藉以色列的失敗使外邦與祂和好,豈不更能在以色列身上作更超越的事?保羅藉神對以色列的重視,顯示其角色的重要,再次警告外邦信徒不要向以色列誇耀。

16-24 節 保羅用生麵團和野橄欖接枝的隱喻,警告外邦人不要有任何自恃優越的傲慢,因為他們與以色列乃同屬一根。

保羅先在 16 節,分別以「奉獻的頭一塊生麵團」(民15:20-21)和「樹根」代表以色列的餘民,兩者皆是聖潔的。言下之意,即若以色列中有部分人是聖潔的,則整個以色列都同樣被視為聖潔而歸給神。保羅繼續以野橄欖接枝的隱喻批評外邦人的傲慢。

在這隱喻中,保羅以被神栽植的原橄欖樹代表以色列,以野橄欖接枝代表外邦人。原橄欖樹是堅固的,因此縱然有枝子被折下,但被接上的野枝子卻不能就此取代整棵樹,而只是分享原樹的養分和被支撐著。換言之,在救恩的問題上,外邦人不能因猶太人的不信,就自恃比他們優越,更不能取代他們的角色。保羅對外邦人有兩點提醒:

1. 留意神的恩慈是同時給予猶太人和外邦人的,也要小心神對他們也有嚴厲的一面。如果他們試圖證明自己比猶太人更優越,那麼,神有可能將他們折下,換上回轉歸信的猶太人。第56頁完

2. 保羅認為,猶太人要得救,只需歸信基督就可以了,因神能夠把原屬橄欖樹的他們,重新接上,且比接上的野橄欖枝更穩固。但外邦人對應以色列而言只是外人,若不回轉(繼續留在神的恩慈裡),他們會更容易被修剪下來。

問題討論

  1. *保羅對外邦信徒的警告和勸勉是甚麼?他怎樣描述以色列和外邦在神救贖計劃中的角色?你對此有何看法?
  2. *試以你的理解,簡述「野橄欖接枝隱喻」的含意。其中,以色列人和外邦人得救的方式有何不同,又有何共通之處?對今日的信徒又有何提醒?

三、恩典奧妙豐富堅定 (11:25-36)

在橄欖樹的隱喻後,保羅繼續向外邦人說話,提醒他們關於神恩典的奧秘。他認為神的憐憫將遍及全以色列,讓救恩臨到他們。最後,保羅以一首頌讚詩作結,讚嘆神救贖的奧妙高深是超乎人所能想像的,叫人由心敬畏拜服!

第57頁完

經文分析 (11:25-36)

25-27 節 保羅以「弟兄們」稱呼外邦信徒,表示他的警告是出於真誠,向他們揭示神對以色列拯救的奧秘:(1)以色列中有一部分頑梗的人,然而因他們的頑梗,使外邦人得福音的好處;(2)因外邦人獲納入為神的子民,為頑梗的以色列開出一條新出路,以致全以色列最終會得救。對保羅而言,以色列和外邦的關係是互相依存的,因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的福音正是為普世的合一而來。再者,他認為以色列的頑梗在人數上有上限,也是有時限的,但總歸是要回轉相信耶穌基督。正如他在 26 下-27 節引《賽》59:20-21 及 27:9 補充:他們必須相信那從錫安而來的拯救者,罪才得以被赦免。

28-32 節 在 28-29 節,保羅就「福音」和「揀選」兩個面向,向外邦人解釋以色列與神的關係。他先指出,在外邦人得「福音」的層面而言,以色列是為了他們而成了神的仇敵。因此,外邦人要珍惜福音,也不要敵視以色列。此外,在「揀選」而言,以色列卻是因神給他們先祖的恩賜和呼召而蒙愛的(參 9:4-5, 8-12)。這樣就連繫到神對以色列的信實,祂不徒然收回應許,也不後悔所作的選召(11:29「不改變」原文為「沒有後悔」)。

接著,保羅在 30-32 節引入這篇幅的重點:神的憐憫是以色列和外邦能以互相依存,成為一個蒙恩群體的基礎。他勸勉外邦人,要明白他們本不認識神且陷在罪中,然而,神卻使用以色列的不順服,完成外邦人得蒙憐憫的旨意。他們怎樣在得救上經歷神的憐憫,第58頁完照樣,不順服的以色列也可以得到同樣的恩典。在神的奧秘之中,他們完全無可自誇(11:32)。

33-36 節 最後,保羅以一首頌讚詩來總結 9-11 章。全詩可分為三部分:

1. 保羅對神救贖之道高深而發出讚嘆(11:33):神的豐富、智慧和知識,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對猶太人和外邦人施行拯救的奧秘(9:23-24; 10:12; 11:12, 32)。因這世人難以理解的救贖臨到,竟能將世界從罪的困局中扭轉過來,使不順服的人得蒙神的憐憫。

2. 引用《賽》40:11 和《約伯記》41:11 上(11:34-35):保羅進一步讚嘆神的奧妙。當中三句反詰問題,引導人回答「沒有人」,暗示惟獨神能作出這奧妙而不可測度的拯救奇蹟。既是神的工作,即是恩典,人在得救上無可自誇。

3. 讚美的高峰(11:36):為著上述的讚嘆,保羅對神在受造萬物中的作為作出肯定,確認神是萬有所依存的中心。因祂是那創造萬有者(本於祂 from Him),萬有藉著耶穌基督得以倚靠祂(through Him),人若藉基督與神和好(5:1-2),神所賜的聖靈必在基督裡引導人完完全全歸向祂(to Him)。惟有神配受榮耀尊崇,直到永遠!

第59頁完

問題討論

  1. *保羅所指的福音「奧秘」關乎甚麼?其基礎又是甚麼?就以色列和外邦的關係上,給你甚麼啟迪?
  2. 查考《羅》9-11 章後,你對神福音的奧秘有何認識與感嘆?試彼此分享,並一同禱告頌讚神。

在研讀本課經文後,你應該能夠明白以下的教導:

  1. 仰望神的工作
    面對不願順服神的人,《羅》11:32 道出福音的奧秘,是我們的盼望:「神把所有人都圈在不順服之中,為要憐憫所有的人。」保羅在此沒有言明神為何有如此計劃,只道出這是神恩典的奧秘。這是人所不能測透的,卻是神信實與憐憫的彰顯。因此,對未信的人,我們不用灰心,繼續努力傳揚福音,以信服的心,仰望神自己恩典的工作。
  2. 在救恩中無可自誇
    能成為神的兒女,全是神恩典的作為,人根本無可自誇。正如《以弗所書》2:8-9「因為你們是靠著恩典,藉著信心而得救的;這不是出於你們自己,而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因此,作基督徒第60頁完並無任何優越之處。我們仍需留心神在眾人身上的工作,體會祂恩典的奧秘。

背誦經文

因為神把所有人都圈在不順服之中,為要憐憫所有的人。」(羅 11:32)

下一課前:

我已帶領組員一起背誦經文。

備註: *必須討論的問題/完成的段落

備課

下一課我們將會查考「第四課:效法基督‧休戚與共」,請大家預先備課,以致在查經時有更深入的分享和領受。

第61頁完

第四課 效法基督 ‧ 休戚與共(羅 12:1-21)

@本課學習目標:

  1. 認識福音有轉化人生命的真實能力,使信徒能倚靠聖靈活出真誠無偽的愛。
  2. 明白真誠無偽的人會藉「厭惡惡」、「堅守善」,在各樣處境中,體現出神美善的旨意。
  3. 反思我們有否在艱難的生活中,漸漸被世界同化,害怕切實相愛。

閱讀本課經文

《新漢語譯本》版權屬漢語聖經協會,蒙允准使用

第一部分:轉化生命的福音 (12:1-8)

12:1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憐憫勸你們,要把身體作為活祭獻上,這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歡的;這是你們理當獻上的敬拜。
12:2
不要效法這個時代,反而要藉著心意更新,讓自己被改變過來,使你們可以察驗甚麼是神的旨意,即甚麼是那美善的、神所喜歡的、完全的事。
12:3
我藉著神賜我的恩典,對你們各人說:不要對自己評價過高,超過所應有的評價,倒要按著神量給各人的信心,中肯地評價自己。第62頁完
12:4
這就正如我們一個身體上有許多肢體,各肢體不都有一樣的功能;
12:5
照樣,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是一個身體,而且每一個都是彼此的肢體。
12:6
按著所賜給我們的恩典,我們各有不同的恩賜:或是說預言的,就要按著說預言的信心去說;
12:7
或是服侍的,就要專一服侍;或是教導的,就要專一教導;
12:8
或是勸勉的,就要專一勸勉;是施與的,就要實心實意;是治理的,就要殷勤;是憐憫人的,就要樂意。

第二部分:以愛為記的群體 (12:9-21)

12:9
愛,不要虛假。惡,要厭惡;善,要持守。
12:10
愛弟兄,要彼此相親相愛。尊重人,要彼此爭先。
12:11
殷勤,不可懈怠,要靈裡火熱,常常服侍主。
12:12
在盼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專心致志。
12:13
聖徒有需要,要供給他們;要竭誠接待客旅。
12:14
要祝福那些迫害你們的人;要祝福,不要詛咒。
12:15
要與喜樂的人一同喜樂,與哀哭的人一同哀哭。
12:16
要彼此同心;不要心高氣傲,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為聰明。
12:17
對任何人都不要以惡報惡;眾人看為美好的事,要留心思想。
12:18
可能的話,要盡你們所能與眾人和睦相處。第63頁完
12:19
親愛的弟兄們,不要自己報復,寧可給神的憤怒留地步,因為經上記著:「主說:『報復在我,我必報應。』」
12:20
不但如此,「如果你的仇敵餓了,就給他吃;如果渴了,就給他喝。因為這樣做,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12:21
不要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經文大綱

一、轉化生命的福音 (12:1-8)
二、以愛為記的群體 (12:9-21)

經文簡介

繼保羅在 9-11 章向羅馬信徒作出扎心的警告後,他隨即將焦點轉為對信徒的勸勉和教導。這些教導的重心,全都是關乎福音轉化生命的大能,就是保羅在《羅》清楚表明,那位從死裡復活的救主耶穌基督,以真實的大能轉化了整個世界的困境。祂拯救的啟示顛覆了整個現實的世界觀,為人和整個世界帶來實質的轉化,建立新的價值觀和秩序。

按著保羅對信徒的勸勉而言,他指出福音的大能會更新人的心意。從前人活在不能不犯罪的光景,現在因福音的轉化,卻能知道並遵行神愛的旨意,以致能不斷順服於神,使人能在日常生活的特定場景中彰顯福音的見證。

第 12-16 章可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1)12:1-15:13:保羅先在 12-13 章,以「身體」和「恩賜」的意象指涉整個羅馬信仰群體,勸勉他們要在多元中第64頁完建立彼此相愛的關係,以致能在不信的世界中活出與蒙召相稱的生命。接著,在 14:1-15:13 中,保羅則為影響羅馬群體的特定生活問題定下準則。

(2)15:14-33:此部分回到保羅寫《羅》的其中一個用意:邀請羅馬教會成為其宣教伙伴。

(3)16:1-27:對羅馬教會的最後問安。

經文討論/解釋

請先自行思考以下問題及寫下你的領受/感想或疑問。(附相關經文背景、解釋等,有助進深反思和討論。)

一、轉化生命的福音 (12:1-8)

保羅先在 12:1-2,清楚表明他作出的勸勉,乃牢固地建基於 1-11 章的神學上,並就此作出實踐性指導。他指出了作為基督徒對神在基督裡的恩典所當有的回應,並以此作為串連起 12:3-15:13 教導的總論。接著,在 12:3-8,保羅以「身體」和「恩賜」的意象,鼓勵羅馬信徒每人都要正確而嚴肅地審視自己,以評估他們在這群體裡的位置和其中的服侍。

經文分析(12:1-8)

12:1-2 節 保羅現將書信的語氣轉為一種牧養關懷式的教導,作為他曾在 1:11 向羅馬信徒承諾分享的屬靈恩賜。作為 12:3-15:13 教導的總論,這段的焦點落在「基督徒新生命的兩項本質」。

(1)將身體獻上為活祭(12:1):保羅對信徒的勸勉不是輕鬆的鼓勵,而是帶著權柄要求他們要將生命奉獻給第65頁完神,作為信神和回應神憐憫的表現。「身體」以眾數的名詞出現,表示獻呈是每位信徒的本分,也是作為一個在主裡的信仰群體的集體奉獻,就是不分種族、階層,猶太人、外邦人的群體,也就是今天的教會。換言之,這活祭的表現方式是帶有公共性的。經文形容,祭物是「活的」、「聖潔的」、「神所喜歡的」。這是因為信徒的生命已因基督的救贖,與祂聯合,得著從死裡復活的生命(6:13),為此生命和身分的轉化,信徒必須天天持續地獻上自己,尋求在這不信的世界中,以榮耀神作為生活的方式。

(2)生命已被神轉化(12:2):保羅以兩個命令式和被動語態的動詞,吩咐信徒要活出已被神轉化的生命——「不要」被同化(not be conformed);「要」被轉化(betransformed)。「轉化」一詞,是保羅以生物「蛻變過程」(metamorphosis)的意象,來形容神按受造物被造的本意更新人的生命的過程,使人猶如成為新創造一般。他指出,這過程不是人能靠自己改變,乃是神藉聖靈使人的心智改換一新。在猶太思想中,「這世代」與神所啟示的終末時代是相對的,前者是朽壞的、屬肉體的;後者是體貼聖靈的。因此,信徒當持續倚靠聖靈,以分辨出哪些是神美善的、喜悅的旨意,從那些不遵循神旨意的人中間分別出來。

12:3-8 節 本段重點落在第 3 節,關乎信徒生命的轉化該怎樣表現在彼此關係上。保羅囑咐羅馬信徒,神既是平等地看待眾人,賜下各人同樣的信心,他們也當心存謙卑,審慎地看待自己。接著,保羅在 4-5 節以人身體第66頁完的意象,來說明基督徒群體的多樣性與合一性,並以基督身體為隱喻,加強力度勸勉信徒們不可看自己過於所當看。信徒既因神的恩典,在基督身體裡彼此歸屬,也必蒙神分派不同的恩賜,作為祂建立信徒合一的方式。6-8 節隨機列舉了七項恩賜作例子,以「七」這數字象徵神恩賜分派的完整和完全。這樣,就顯明了恩賜不是個別信徒的擁有品,不同的恩賜獲分派在眾人身上,乃是為了要彼此造就,建立基督的身體,並無分高低優劣。

問題討論

  1. *在 12:1-2 節,保羅指出信徒的新生命在本質上有何特別之處?被神轉化的生命,對活在希羅世界的信徒而言,有何重要性?對我們今天又有何提醒?
  2. *按你對《羅》的認識,保羅曾如何描述羅馬信徒身處的世代?你認為信徒群體之間的相處存著怎樣的衝突?
  3. *保羅指出,生命轉化要表現在彼此關係上。12:3-8 對你有何提醒?若信徒之間存著屬靈驕傲,會有甚麼危險 ?
第67頁完

二、以愛為記的群體 (12:9-21)

保羅在此以「道德訓勉」的方式,進一步向信徒說明神所喜悅的美善,如何呈現於可見的行動中,幫助信徒能切實成為可獻呈的活祭(12:1-2)。保羅鄭重指出,真誠無偽的愛,是信仰群體關係的主要特徵(12:9)。其後,他列出了一連串信徒在群體內外生活的例子,說明甚麼是真實無偽的美善(12:10-21)。

經文分析 (12:10-21)

9 節 上半節道出「真誠無偽的愛」,是整段教導的核心。保羅不是以命令或勸說的形式表達,而是以直述語氣言說出這是基督徒生命的本質。因信徒的生命已藉著聖靈連繫於神,而神的愛就是所有關係的基礎(5:5-8)。其後,保羅進一步形容,真誠無偽的人,他們所表現出的「愛」會「厭惡惡」並「堅守善」,即能分辨善惡,且不為惡所勝。穆爾(Douglas J. Moo)形容:「『真誠的』基督徒的愛不是一種無方向的情感,或只能被感覺而無法被表達的某種事物。」換言之,實踐真誠的愛,不是角色扮演,而是生命被神轉化後的結果,會將人引到完全的善。

10-21 節 保羅進一步演繹如何在信徒群體中,活出真誠無偽的關係。在 10-14 節,保羅先聚焦在信徒彼此之間的關係上,並以八個分詞表現這點。保羅勸勉他們要對彼此忠誠,在推崇別人上彼此超越,又勸信徒要在聖靈裡保持向主強烈又滿有熱情的委身(火熱、服侍)。這是因為保羅意識到,羅馬教會中猶太和外邦信徒的關第68頁完係正日漸緊張,不少衝突頻生(參第二季導論,頁 18),他們正要學習效法主愛,誇勝惡事。在外邦世界生活不易,因此保羅要他們在各樣患難和生活艱難裡,因有盼望而喜樂,要忍耐,專心仰望神。並且,要藉分享日用所需和延伸接待,連結信與不信的人。在此,保羅在用詞上暗示,信徒所接待的客旅,也當包含那些迫害他們的人,這些人甚至有可能也同為信徒。於是,保羅在 14節轉以三個命令動詞,囑咐信徒要祝福,不可詛咒迫害者,視這些時刻為實踐相愛的機會。

接著,保羅又吩咐信徒要深入地體會彼此的遭遇,在他人的喜樂與哀傷中認同對方,呈現一個在愛中休戚與共的群體。惟有這樣,他們才能真誠地分享合一的靈,向彼此委身,和諧相處(12:15-16)。最後,保羅又將焦點轉向「無偽的愛」的特徵上。經文 17、21 節彼此呼應,以交錯配置的方式連結起來,帶出「不要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的重心。保羅深知,基督徒活在世上,就必然不能避免與世界有所衝突。因此,他引用舊約聖經和耶穌的教導,勸信徒要「愛我們的仇敵」,以符合被神轉化的生命之品格和態度,主動努力地表現出善,去勝過他人施與己身之惡。

問題討論

  1. *保羅怎樣描述「真誠無偽的愛」?這樣的愛與信徒被轉化後的新生命有何關係? 第69頁完
  2. 你認為保羅在 12:10-21 的教導重心是甚麼?當中哪一句經文,你認為對信徒關係而言至關重要?
  3. 你在信徒群體當中是一個真誠無偽的人嗎?請分享你的體會與掙扎,並彼此代禱。

在研讀本課經文後,你應該能夠明白以下的教導:

  1. 要被福音轉化
    人的生命被轉化,是信福音的結果,也是出於聖靈的大能。當神使人心智改換一新時,我們就得著持續倚靠聖靈的能力,以致能按神的心意,活現出美善。這轉化的結果尤其要在信徒群體中體現出來,因信福音的恩典是神平等地賜予眾人的。為此,我們當看彼此為尊貴,珍惜、看重各肢體,體會神恩典的多元、豐富和合一。
  2. 真愛是無偽的
    「讓愛流露其無偽的本性」更能貼切表述「真誠無偽的愛」的意思(12:9)。當神的愛充滿我們、改換我們的生命時(5:5-8),我們就脫離罪的轄制,被轉化為不需要偽裝自己的人。這樣連結於神的人,所實踐的愛是無偽的。無偽的愛會引導人認識神的美善和完全,曉得厭惡罪惡、堅守美善。當彼此的偽裝都被褪去,就能更深入第70頁完體會彼此的艱難,知道如何同心仰望神的幫助,以善勝惡。

背誦經文

「要與喜樂的人一同喜樂,與哀哭的人一同哀哭。」(羅12:15)

下一課前:

我已帶領組員一起背誦經文。

備註: *必須討論的問題/完成的段落

備課

下一課我們將會查考「第五課:光明之子‧證主新序」,請大家預先備課,以致在查經時有更深入的分享和領受。

第71頁完

第五課 光明之子 ‧ 證主新序(羅 13:1-14)

@本課學習目標:

  1. 認識信徒順服政權的教導是出於對神旨意的順服,神才是教會效忠的唯一對象。
  2. 明白政府都是神的用人,「順服在上掌權的」便是信徒對神的責任,亦是市民對政府的義務。
  3. 立志在這世代要穿戴基督,活出聖潔的生命,在社會中作光明之子。

閱讀本課經文

《新漢語譯本》版權屬漢語聖經協會,蒙允准使用

第一部分:基督是主,君權神授 (13:1-7)

13:1
人人都應當順服在上位掌權的,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這些掌權的都是神所指派的。
13:2
因此,那與掌權的對抗,就是抗拒神所指定的安排;抗拒的人必自招刑罰。
13:3
再者,執政的人對行善的人來說,並不可怕,對作惡的人才可怕。你希望不懼怕掌權的嗎?那就應當行善,這樣,你就可以得到他的稱讚。
13:4
因為他是神的僕役,是對你有益的。但你若作惡,那就應當懼怕,因為他佩劍可不是無緣無故的。他是神第72頁完的僕役,為要使神的憤怒報應在作惡的人身上。
13:5
因此,人必須順服,不僅因為神的憤怒,也因為良心的緣故。
13:6
事實上,你們納糧,也是為了這個緣故,因為他們是神的僕人,他們的專責正是這事。
13:7
你們要向各人償還所虧欠的:該向誰納糧,就向誰納糧;該向誰納稅,就向誰納稅;該懼怕誰,就懼怕誰;該尊重誰,就尊重誰。

第二部分:光明之子,穿戴基督 (13:8-14)

13:8
你們對任何人都不可虧欠甚麼,在彼此相愛的事上卻是例外;因為那愛別人的,就成全了律法。
13:9
那「不可通姦,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婪」或別的甚麼誡命,都歸結在「愛鄰如己」這句話裏面。
13:10
愛是不向鄰舍行惡,所以愛就是成全律法。
13:11
還有,你們要知道這是時候了,正是你們該從睡夢中醒來的時刻,因為我們的救恩,現在比我們初信的時候更近了。
13:12
黑夜將盡,白晝已近;所以我們要除掉黑暗的行為,帶上光明的兵器。
13:13
我們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在白晝中那樣;不要荒宴醉酒,不要好色淫蕩,不要紛爭嫉妒。
13:14
總要穿戴主耶穌基督,不要因為私慾而預先為肉體張羅。
第73頁完

經文大綱

一、基督是主,君權神授 (13:1-7)
二、光明之子,穿戴基督 (13:8-14)

經文簡介

上一課開始,保羅的討論焦點由福音的真義轉到信徒如何實踐信仰的主題上。保羅在《羅》12 章談及敬拜神的生命就是「要把身體作為活祭獻上」(12:1),因此信徒的行事為人應以基督的愛為原則。針對羅馬教會的處境,保羅先從信徒對整個信仰群體的責任(12:3-8),逐步延伸到信徒彼此相愛及對教外人的原則(12:9-21)。我們很多時不明白《羅》13-15 章為何突然間將主題轉到信徒對政府的責任,以及信徒之間出現關於飲食和節日的爭論;事實上,這大段落是延續信徒如何按基督的愛實踐信仰的主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保羅並非抽離當時羅馬教會面對的處境來討論。甚至乎,這幾章正是逐步揭開《羅》重要的寫作目的。

13:6-7 顯示羅馬教會正面對關於「納糧/納稅」的問題。起因是革老丟皇帝於主後 49 年頒下諭令,將所有猶太人驅逐出羅馬城。直到 54 年,年僅 16 歲的尼祿皇帝登基後,在兩位參謀扶助下,他決心勵精圖治,他未有維持革老丟對猶太人的嚴厲措施,故此猶太人被准許重返羅馬城。這事以後,發生了兩件有關「納糧/納稅」的重要事件。根據當時的羅馬社會,13:6-7 提及「納糧」和「納稅」是第74頁完指直接稅和間接稅的區分。一般來說,直接稅可指人頭稅或耕地稅,而間接稅是指關稅、營業稅、奴隸贖身時所交的稅等。事件一,參考塔西圖(Marcus Tacitus)和純屯紐(Gaius Suetonius Tranquillus)兩位希羅史家的記載,尼祿在位期間,羅馬的稅率頗重(屬於間接稅)並且部分的稅吏敲詐百姓,濫收稅項。因此,這導致羅馬居民怨聲載道,亦有不少羅馬人為了逃稅因而遷往別省。

事件二,縱然尼祿曾主張取消間接稅,但遭到元老院的反對。後來,為了制止逃稅的情況,尼祿於 54-55 年間向羅馬城進行了戶籍登記。因眾多原藉羅馬的猶太人趕不及回去登記因而失去了戶籍,這變相失去了很多保障和福利。尤其是,他們自此需要「納糧」,即向政府繳交人頭稅(屬於直接稅)。

概括來說,當時羅馬城的猶太人(包括猶太信徒)既要「納糧」又要「納稅」,部分的猶太信徒因而逃避繳納稅款。故此,保羅考慮到羅馬教會在社會上的公共見證,他勸勉羅馬信徒要盡上市民的義務去交稅。

經文討論/解釋

請先自行思考以下問題及寫下你的領受/感想或疑問。(附相關經文背景、解釋等,有助進深反思和討論。)第75頁完

一、基督是主,君權神授 (13:1-7)

為了羅馬教會公共見證的問題,保羅在 13:1-7 教導在一般的情況下,信徒應當「順服在上掌權的」,因政權是由神授權的,它代表神擔起賞善罰惡的角色,藉以鼓勵信徒按照當時羅馬政府的要求繳納稅項。

經文分析(13:1-7)

13:1-7 的邏輯
13:1 上 一般要求 人人都應當順服在上掌權的
13:1 下 論據一 因凡掌權的都是神所指派的
13:2 警告一 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抗拒神;必受刑罰
13:3 上 論據二 執政的人只針對作惡的;你只要行善
13:3 下 警告二 作惡的便要懼怕;行善的就得稱讚
13:4 上 論據三 執政的人是神的僕役,為賞善罰惡
13:4 下 警告三 但作惡的當懼怕;將要受罰
13:5 轉折 因此你們必須順服,不但因怕神的憤怒,也因良心
13:6 應用 故此你們納糧給神的僕人
13:7 特別命令 要納糧/納稅,尊重掌權的
第76頁完

根據以上 13:1-7 的邏輯分析,保羅為了回應羅馬教會內好些猶太信徒逃稅的處境,他先對信徒作出一般的要求「人人都應當順服在上掌權的」(1 節上),並提供了三個論據三個警告

首先,論據一表明「順服在上掌權的」,因為掌權的都是神所指派的。對於信徒來說,這並非新鮮的教導,因為舊約聖經時常強調神是獨一的主,祂創造天地並掌管萬有,甚至神的敵人亦被祂所用,成為管教其子民的工具(箴 8:15-16;賽 45:1;但 4:25;另參約 19:11)。保羅清楚表明獨一的神與地上政權的創造秩序。這逆轉了當時羅馬帝國的思想,因羅馬皇帝一般被視為地上的神明,在不同地方豎立了羅馬皇帝的像,進行君王敬拜。另一方面,此處的「順服」(ὑποτάσσω)一詞有別於保羅描述對神的「順服」(ὑπακούω,見 6:15-22;10:16;另參 1:5;16:26)。此處的「順服」主要描述對政權的服從,是有條件的;相反,保羅運用對神的「順服」,是無條件的。因此,這提醒信徒神才是教會效忠的唯一對象。「順服在上掌權的」的教導背後是出於對神旨意的順服。

第77頁完
接著,論據二、三及三個警告表明執政的人是神的僕役,他們是代表神向人賞善罰惡。故此,信徒只要行善的話,便不用懼怕受到刑罰。因為「那與掌權的對抗,就是抗拒神所指定的安排」(2 節)。相比起革老丟皇帝嚴苛的政策,尼祿的管治方式相對較公義。因早期的尼祿放棄以軍事力量作為維持國家穩定的方式,當代詩人士哥路斯(Calpurnius Siculus)曾歌頌尼祿放下刀劍來成就真正的和平(Ecologue 1.45-65)。因此,對保羅而言,當時羅馬政府的管治方式是相對公義的,所以他認為羅馬政府能被神使用,擔當賞善罰惡的角色,向作惡的人施行報應,向行善的人給予稱讚。

最後,第 5 節發揮轉折的作用,保羅指出「順服在上掌權的」不單是「因為神的憤怒,也因為良心的緣故」。「良心」一詞曾用於 2:15;9:1,是指 「良心」能幫助人判斷正確的行為和思想的作用。故此,因著「良心」的驅使,明白政府都是神的用人,「順服在上掌權的」便是信徒對神的責任,亦是市民對政府的義務。

第78頁完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眾多學者指出經文並非教導信徒無條件接受並絕對順從政府的要求,特別是極權國家。馮蔭坤曾形容:「保羅舉出『為了良心的緣故』(金譯)為順服執政者的一個原因,這同時暗示了服從是有限度的,不是奴顏婢膝的:當凱撒要求那些正當地是神之物時,基督徒就可以為了良心的緣故——這良心通常是叫他順服凱撒的——加以拒絕。」此外,聖經也曾記載當政權違反神的心意而行時,那政權便不再是神的僕役,信徒可以不順從政權的決定,例如但以理三友的見證(但3 章)、彼得與眾使徒的見證(徒 5:17-42)。啟 13 章更提醒我們,政權能成為褻瀆神的敵人,而非神的用人(另參林前 6:1)。不過,不順從政權的決定大前提是它違反神的心意而行。與此同時,信徒選擇不順從的方式也應按照 12:9-21 的原則而作。

總括來說,保羅認為當時的羅馬政府相對公義,能作為神賞善罰惡的用人。故此,保羅勸勉羅馬信徒(特別是猶太信徒)應盡上市民的義務,必須按照政府的要求繳稅。這關乎教會群體的公共見證,倘若猶太信徒因逃稅而影響到教會的公共見證時,可能整個羅馬教會亦受到牽連。

問題討論

  1. 試簡述羅馬教會面對著怎樣的歷史處境,以致保羅要教導信徒關於「納糧/納稅」的事情(參經文簡介)?
  2. *保羅教導信徒「人人都應當順服在上掌權的」(1 節上),請說出他的理由(13 節下)。這教導如何逆轉了當時羅馬帝國的思想,並提醒信徒,神才是教會效忠的唯一對象?這對你有何提醒?第79頁完
  3. *保羅形容羅馬政府被神使用,擔當賞善罰惡的角色,是甚麼意思(2-4 節)?假如政府違反神的心意而行時,信徒是否無條件接受並絕對順從政府的要求?信徒又應以哪些原則作回應(參 12:9-21)?

二、光明之子,穿戴基督 (13:8-14)

13:8-14 可分為兩部分,8-10 節將討論的焦點重回「效法基督的愛」主題上,並帶出信徒應活出彼此相愛的生命,這並非只是一種「債務」,更是成全律法的行動。接著,11-14 節交代保羅以終末的向度鼓勵信徒要警醒並要活出聖潔的生命,在黑暗的世代中作光明之子。

經文分析 (13:8-14)

8-10 節延伸 13:7 提及「虧欠」的觀念,並將討論的內容帶回「效法基督的愛」的主題上。保羅表明信徒「對任何人都不可虧欠甚麼,在彼此相愛的事上卻是例外」(8 節上)。這意思是,惟有在彼此相愛的責任上,對信徒而言,這是「永無止境的債務」。換言之,彼此相愛是一種效法基督那種「愛到底」又是永不止息的愛。然而,活出愛的行動並非只是一種「債務」,保羅補充這是成全了律法(8 節下),藉此強調愛的重要性。他引用了第80頁完「愛鄰如己」(申 19:18)總結「『不可通姦,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婪』或別的甚麼誡命」。正如耶穌被問及「律法中哪一條誡命最大」,他以「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和「要愛鄰如己」作為全部律法和先知的教訓的依歸(太 22:34-40;另見加 5:14)。

11-14 節呼應著 12:1-2 的主題,當信徒的生命與基督聯合時,應有新生命的樣式。保羅以終末的向度鼓勵信仰群體要活出聖潔的生活。13:11-12 借用了帖前 5:1-11 關於「黑夜與白晝」的比喻來提醒信徒要在基督再臨之前,要好好警醒。因此,保羅提醒信徒在「既濟未濟」的時代要警醒,因為基督再臨所帶來的救贖將近(11-12 節上),所以「我們要除掉黑暗的行為,帶上光明的兵器」(12 節下),為要活出聖潔的生命。「光明的兵器」令人意會到,這是一場屬靈的爭戰,惟有穿起神所賜的全副盔甲,才能在邪惡的日子能夠站立得住(弗 6:11-20)。保羅提醒信徒「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在白晝中那樣」(13 節上),不要「荒宴醉酒、好色淫蕩、紛爭嫉妒」(13 節下)。換言之,信徒的生命不屬於黑暗,而是要成為光明之子(帖前 5:5)。最後,保羅更勸勉信徒要「穿戴」主耶穌基督,「穿戴」一詞與上文「除掉」(13:12)形成強烈對比。對信徒而言,如今「穿戴」主耶穌基督不只是得著聖靈的能力,而是其生命不斷被轉化,效法基督在十架上犧牲的愛。第81頁完

問題討論

  1. 保羅為何形容信徒在彼此相愛的責任上,是「永無止境的債務」(8 節上)?接著,他又如何說明,愛是成全了律法(8 節下)?這對你有甚麼啟發?
  2. *13:11-12 如何借用「黑夜與白晝」的比喻(帖前 5:1-11)來提醒信徒要警醒並作光明之子(12-13 節)?「穿戴」主耶穌基督是甚麼意思(14 節)?
  3. *你會如何立志活出「穿戴」基督的生活,在這世上成為光明之子?

在研讀本課經文後,你應該能夠明白以下的教導:

  1. 基督是主,君權神授
    保羅關心羅馬教會的公共見證,擔心信徒持續逃稅可能為信仰群體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他教導信徒要「順服在上掌權的」,這不單鼓勵信徒繳納稅項,更重要的是帶出「順服」政府的原因是出於對神旨意的順服。這教導無疑提醒信徒神才是教會效忠的唯一對象,同時在可行的情況第82頁完下,信徒應順從政府的要求,盡上市民的義務。
  2. 光明之子,穿戴基督
    保羅提醒信徒在這「既濟未濟」的時代,要好好警醒,並且在這黑暗的世代作光明之子。關鍵在於「穿戴」主耶穌基督,就是信徒願意敞開自己的生命,靠著聖靈的能力,經歷生命的轉化。轉化的過程可能會經歷痛苦,因信徒要不斷學習放下自我,同時效法基督在十架上犧牲的愛。不過,蛻變過後,信徒的生命便會綻放光芒。深願我們齊作光明之子,證主新序。

背誦經文

「黑夜將盡,白晝已近;所以我們要除掉黑暗的行為,帶上光明的兵器。」(羅 13:12)

下一課前:

我已帶領組員一起背誦經文。

備註: *必須討論的問題/完成的段落

備課

下一課我們將會查考「第六課:追求和睦.彼此接納」,請大家預先備課,以致在查經時有更深入的分享和領受。

第83頁完

第六課 追求和睦.彼此接納

@本課學習目標:

  1. 認識信仰群體在爭議時,應如何停止爭論並要追求教會的合一。
  2. 明白信仰群體追求和睦過於自己的自由。
  3. 立志效法基督犧牲的愛,為著他者的益處,學習彼此接納,建立休戚與共的群體。

閱讀本課經文

《新漢語譯本》版權屬漢語聖經協會,蒙允准使用

第一部分:爭論的源由(14:1-12)

14:1
你們要接納信心軟弱的人,不要因為意見不同而爭論。
14:2
有人相信甚麼都可以吃;但那軟弱的人,只吃蔬菜。
14:3
吃的人不要輕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也不要評斷吃的人,因為神已經接納他了。
14:4
你是誰,竟然評斷別人的家僕?他或站穩或跌倒,都只是他主人的事。而且,他一定可以站穩,因為主能夠使他站穩。
14:5
有人認為這一天比那一天好,也有人認為天天都一樣;就讓各人確信自己心裏所想的。第84頁完
14:6
守某個日子的人,是為主而守。吃的人,是為主而吃,因為他感謝神。不吃的人,是為主而不吃,他也感謝神。
14:7
要知道,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
14:8
因為我們若活着,是為主而活;我們若死了,是為主而死。那麼,活也好,死也好,我們總是屬於主的。
14:9
事實上,基督死了,又活過來,就是為了要作死人和活人的主。
14:10
可是你,為甚麼評斷你的弟兄呢?你又為甚麼輕看你的弟兄呢?其實,我們全都要站在神的審判席前。
14:11
因為經上記着:「主說:我以我的生命起誓,萬膝必向我下跪,萬口必頌讚神。」
14:12
這樣看來,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向神交代自己的事。

第二部分:正確的態度(14:13-23)

14:13
所以,我們不要再彼此評斷——你們倒要下定決心,不給弟兄放置絆腳石或絆倒人的東西。
14:14
我知道,並在主耶穌裏確信,沒有甚麼東西本身是不潔淨的;但如果有人認為甚麼是不潔淨的,對這人來說,那就是不潔淨了。
14:15
因為你的弟兄若因你所吃的而感到苦惱,你就不再是憑愛心行事。基督已經為他死了,你不要因你所吃的而毀掉他。
14:16
所以,不要讓你們認為好的事遭人毀謗。第85頁完
14:17
因為神的國不在於吃喝,而在於聖靈裏的公義、和平喜樂。
14:18
再者,人這樣服侍基督,就必為神所喜歡,也為人所嘉許。
14:19
這樣,讓我們追求那些締造和好關係的事和彼此造就的事。
14:20
不要因食物的緣故拆毀神的工作。一切都是潔淨的,但有人若因所吃的絆倒別人,對他來說,那就是惡事。
14:21
不吃肉,不喝酒,任何絆倒弟兄的事一概不做,那才是好的。
14:22
你所持有的信心,你自己要在神面前持守住。人在自己以為可行的事上,不定自己的罪,那是有福的。
14:23
但人若是存着疑惑去吃,就被定罪了,因為不是出於信心。凡不是出於信心的,都是罪。

第三部分:接納的基礎(15:1-13)

15:1
我們堅強的人,應該擔當不堅強的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歡喜。
15:2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討鄰舍歡喜,使他得益處,得造就。
15:3
因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歡喜,卻如經上所記的:「辱罵你的人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
15:4
其實,凡昔日在經上所寫的,都是為教導我們而寫的,好讓我們藉着忍耐,藉着經上的安慰,可以持守盼望。
15:5
願賜忍耐和安慰的神,使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 第86頁完
15:6
好讓你們齊心同聲讚頌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
15:7
因此,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把榮耀歸給神。
15:8
因為,我告訴你們,基督為了神的信實,成了受割禮的人的僕役,為要證實對先祖的應許,
15:9
並使外族人因為他的憐憫而讚頌神。正如經上所記:「因此,我要在外族人中頌讚你,歌頌你的名。」
15:10
又說:「外族人啊,你們要與他的子民一同歡欣!」
15:11
又說:「萬族啊,你們要讚美主!萬民啊,你們也要稱讚他!」
15:12
以賽亞也說:「將來必有耶西的根,就是興起來管治各族的那一位,外族人要把盼望寄託在他身上。」
15:13
願賜盼望的神,因着你們的信,把一切喜樂平安充滿你們,使你們靠着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

經文大綱

一、爭論的源由 (14:1-12)
二、正確的態度 (14:13-23)
三、接納的基礎 (15:1-13)

經文簡介

羅馬教會估計始於五旬節聖靈降臨日(徒 2:10-11),在羅馬寄居的猶太人歸主後,便將福音帶回羅馬城內猶太群體。隨著年日,會堂內信主的人日漸增多,隨後福音亦廣傳給第87頁完其他外邦人。然而,革老丟皇帝於 49 年將所有猶太人逐出羅馬城(參徒 18:2),因此留下來的外邦信徒分散於不同的家庭或地方聚會(16:5, 23)。外邦信徒亦逐漸不再遵守過去猶太信徒重視的節期(14:5)及飲食條例(14:2)。當革老丟在 54 年死後,猶太人獲准重返羅馬城,但發覺昔日聚會的地方由猶太會堂變成家庭教會,同時教會群體變成以外邦信徒為主。更重要的是,猶太信徒發現教會內不再重視「飲食條例」和「守節期」,成為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爭論的導火線,甚至產生教會分裂的危機。

為化解羅馬教會內激烈的爭論,保羅在《羅》第一至八章解釋福音的意涵後,12:1-15:13 則逐步教導信徒如何實踐這福音的真義。岑紹麟將這大段落分成三部分,第一,12:1-2 精要勾勒信徒的新生活模式;第二,12:3-13:14 描寫信徒活出新生命的基本原則;第三,14:1-15:13 則提出具體的教導,藉以解決羅馬信徒之間的爭議。

經文討論/解釋

請先自行思考以下問題及寫下你的領受/感想或疑問。(附相關經文背景、解釋等,有助進深反思和討論。)

一、爭論的源由 (14:1-12)

14:1-12 表明羅馬群體為了「飲食條例」和「守節期」的事宜而起了激烈的爭論,保羅勸勉他們要停止評斷和輕看對方,要學習接納的功課。第88頁完

經文分析(14:1-12)

保羅提到羅馬教會群體中間起了爭論,但究竟他們爭論甚麼?還有,誰是信心「軟弱」的人,誰又是「堅強」的人?

經文透露爭論的事情是關於「飲食條例」(14:2, 6, 14, 20-21)和「守節期」(14:5-6)。這兩方面(連同「行割禮」)均屬於猶太人作為神子民外在的踐行,藉以從異邦文化中區分出來(可參《第一季》,63 頁)。因此,信心「軟弱」的人大概指涉猶太基督徒(包括信主前已是「敬畏神」的外邦人,如哥尼流,參徒 10:1-2),他們信主前已信奉耶和華神並遵行律法),他們仍看重「飲食條例」和「守節期」的踐行。

在 54 年,雖然猶太人獲准重返羅馬城。不過在保羅時代,賣肉市場上沒有足夠的猶太裔屠夫,特別是猶太人對宰肉的過程有嚴謹的要求,以免成為不潔的食物。1 因此,那些猶太基督徒在一般的賣肉市場上,難以找到合適的肉類。此外,當時肉類大多已留給較富裕的家庭,較窮困的人大多會在公開或宗教節日,以較廉價購買祭過偶像的肉類(參林前 8-10 章)。故此,猶太基督徒,為了避免吃不潔的食物以及祭過偶像的肉類,他們情願只吃蔬菜,不吃肉和不喝酒(14:21;喝酒應與祭過偶像相關)。第89頁完


1例如肉不帶血的要求,參利 3:17;7:26-27;申 12:16, 23-24。

教會內的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為了「飲食條例」和「守節期」而爭議。對猶太信徒來說,主張只吃蔬菜而不吃肉和不喝酒,並看「這一天比那一天好」(14:2,5 上),相信是與猶太節期相關的,特別是安息日;相反,對外邦信徒來說,他們則是「堅強」的那一方,他們相信「甚麼都可以吃」及「天天都一樣」(14:2,5 下)。故此,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爭論的情況愈加嚴重,到了互相評斷和輕看對方的地步(14:3,5,10,13)。

面對激烈爭議時,保羅勸勉信徒要學習彼此「接納」(14:1,3;15:7)。「接納」一詞,其原文有「接受對方進入家中或是相熟的圈子」的意思。換言之,「接納」並非是「啞忍」,而是一種以真誠的態度接納對方,縱然對方持相反的意見。進一步來說,「接納」對方的原因不是純粹制止紛爭,締造表面的「和諧」,其基礎是神已經接納對方(14:3 下;15:7)。

另一方面,「生與死」的主題在 7-9 節多次出現,目的是強調基督的救贖,提醒信徒的生命已由在「亞當裡」轉到「在基督裡」,其生命經已得到更新。所以,保羅強調「要知道,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 因為我們若活着,是為主而活」(14:7-8 上)。 第90頁完假如當信徒真心為主而做時,既然大家同是主內的弟兄姊妹,縱然彼此偶有不同意見,信徒之間不可「評斷」和「輕看」對方,卻要真誠接納對方。因為保羅認為我們各人都要在終末審判的日子向神交賬,故此信徒之間便不應互相「評斷」和「輕看」對方。最後,保羅在 11節引用賽 45:23,藉以凸顯神將要在終末時審判的景象。

問題討論

  1. 試簡述羅馬教會內的爭議。爭議的事件升級到哪個地步?
  2. *保羅對這情況,向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作出甚麼勸勉(14:1-9)?保羅教導的理據又是甚麼?(14:3 下;7-8 下;10 下-12)

二、正確的態度 (14:13-23)

14:13-23 解釋為了群體的合一,保羅勸勉「堅強」的信徒應為了對方的想法而放棄某些自由,以免絆倒「軟弱」的信徒。第91頁完

經文分析 (14:13-23)

13-18 節 保羅提出「所以,我們不要再彼此評斷」,轉向那些「堅強」的信徒說話。保羅認同他們的想法,在基督裡沒有食物是不潔的(詳參林前 8 章)。不過,保羅卻勸勉外邦信徒,假如因他們吃的食物而令猶太信徒感到苦惱,這就不是「憑愛心行事」了(15 節),甚至會絆倒弟兄們的信心(13 節)。因此,保羅鼓勵「堅強」的信徒應為了對方的緣故,甘願放棄吃肉和喝酒的自由。

19-23 節 保羅進一步提出,為他者而放棄自己自由的目的,是「追求那些締造和好關係的事和彼此造就的事」(19 節)。對保羅來說,追求群體的和睦,過於堅持自己的立場和吃肉和喝酒的自由,不要為食物而絆倒別人(20-21 節)。最後,保羅鼓勵「堅強」的信徒,既在基督裡已擁有自由,就不須再遵守那些條例。他們可以在神面前好好持守,因為「人在自己以為可行的事上,不定自己的罪,那是有福的。」(22 節)。換言之,當「堅強」的信徒有堅定的信念,內心沒有疑惑時,便不會心存自責,這樣做便是有福的。相反,假如「軟弱」的信徒認為吃肉和喝酒不得神的喜悅,便不應存疑惑去吃。因為保羅指出,如不符合自己對神的信念,便不要去作,否則會得罪神(23 節)。第92頁完

值得留意的是,保羅的教導是否代表所有事情都以互相「接納」的方式去處理?絕非不是,這需視乎事件是否違反聖經真理。如事件與聖經有抵觸時,信仰群體不能以隱惡揚善的態度處理,應指出其罪惡,為要讓人能悔改(請參太 18 章關於教會紀律的教導)。相反,當事件並非與聖經有抵觸時,特別是事件屬於中性或是仍可討論時,群體之間便應效法保羅的教導,互相接納,以不絆倒對方為大前提,甘願放下個人的自由,好好保守群體的合一。

因此,對保羅而言,猶太信徒看重「飲食條例」和「守節期」的踐行並沒有違反聖經真理,正如在耶路撒冷會議,教會領袖談及外邦信徒不須再行割禮,但吩咐他們「避開被偶像所玷污的東西、淫亂、勒死的牲畜和血」,都是一些潔淨的條例(參徒 15 章)。事實上,猶太信徒並非將這些信仰踐行,強加在耶穌基督的救恩之上,所以其處境不同於加拉太書。故此,保羅並非譴責他們,他在此針對的是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為這些事而起爭論,互相評斷和輕視對方,破壞了群體的合一。第93頁完

問題討論

  1. 保羅向「堅強」的信徒有何教導(13-18 節)? 其教導目的又是甚麼(19-23 節)?
  2. *你認為保羅的教導合理嗎?你曾否經歷過類似的情況?試分享。
  3. *保羅的教導是否代表所有事情都以互相「接納」的方式去處理?這對你有何提醒?

三、接納的基礎 (15:1-13)

15:1-13 交代「堅強」的信徒為他者而放棄自身自由是效法基督的愛。同時,保羅強調要彼此接納,藉以建立休戚與共的群體。第94頁完

經文分析 (15:1-13)

1-6 節 保羅先勸勉「堅強」的人,「應該擔當不堅強的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歡喜。」(1 節)「擔當」和「不討自己的歡喜」是保羅勸勉的重心。「擔當」對方的軟弱是指為對方的益處,而甘願放棄其自由。當眾人互相「擔當」對方的軟弱時,信仰群體便展現出休戚與共的特質,正如加 6:2「你們各人的重擔要彼此擔當,這樣就會成全基督的律法。」另一方面,保羅勸勉「討鄰舍的歡喜」並非是以阿諛奉承的態度待人,而是使對方的生命得益處和造就(2 節;參林前 10:33),這是出於愛的行動。

「擔當」和「不討自己的歡喜」的教導基礎是「因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歡喜」(3 節上),保羅引用詩 69:9 來支持其教導,這指向耶穌基督的受苦受難。換言之,保羅冀望羅馬信徒能效法基督為他者犧牲的愛,即使被人凌辱,卻甘願順服至死。這種為他者的生命,正是建立休戚與共的群體的核心。接著,保羅提醒信徒其引用經文不單指向耶穌基督,也能應用在他們的身上,藉以鼓勵信徒信靠神賜下的忍耐和安慰,追求群體的合一(4-5節)。

7-13 節 呼應上文的勸勉(14:1,3),「彼此接納」作為保羅勸勉的重心,第95頁完他刻意提醒「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7 節),這是信徒之間互相接納的行動,不能單獨依靠某一方的付出。效法基督是群體活出愛的方向,而活出基督的愛便是信徒一切行事為人的基礎,為要叫神得榮耀。與此同時,「彼此接納」正是 14:1-15:13的總結,保羅以神的信實和神的憐憫,肯定外邦信徒和猶太信徒,在神的救贖歷史上的地位,提醒他們彼此都是神所接納的,不應再紛爭並破壞群體的合一。接著,保羅更引用多段舊約經文,包括〈律法書〉、〈先知書〉及〈著作書〉,意味著整部舊約聖經均啟示神對外邦人的救贖旨意。

經文 內容 舊約經節
9 節下 因此,我要在外族人中頌讚你,歌頌你的名。 詩 18:49
10 節 外族人啊,你們要與他的子民一同歡欣! 申 32:43 上
11 節 萬族啊,你們要讚美主!萬民啊,你們也要稱讚他! 詩 117:1
12 節 將來必有耶西的根,就是興起來管治各族的那一位,外族人要把盼望寄託在他身上。 賽 11:10
第96頁完

最後,保羅以神賜下的盼望為禱文的高峰,因著信並靠著聖靈的大能,神將一切的喜樂和平安充滿著信徒,使他們大有盼望(13 節)。換言之,保羅藉此肯定,信徒的盼望是來自神,惟有神賜下的喜樂和平安,使信徒靠藉聖靈的大能,盼望神終末的救贖。

  1. *保羅進一步向「堅強」的信徒有哪兩方面的教導(15:1-6)?其教導基礎是效法基督為他者犧牲的愛,你認為要實踐這教導須克服哪些困難?你會如何幫助建立休戚與共的群體?

在研讀本課經文後,你應該能夠明白以下的教導:

  1. 追求群體的和睦
    保羅非常看重信仰群體的合一。當有些事情屬於中性而不違反聖經真理時。信徒要彼此接納,並效法基督犧牲的愛,甘願放下自己的自由,為達致群體的和睦。彼此接納並非單方面付出,而是雙方願意放下己見。和睦合一並非是表面上的「和諧」,而是在差異中互相接納。
  2. 辨識爭議的性質
    爭議在信仰群體出現是常見的,問題是這些爭議有多少是涉及違反真理,抑或很多時候那些爭議是有討論的空間。第97頁完羅馬教會的爭議提醒我們,要好好檢視爭議的性質,假如事情不違反真理,信徒之間應以互相接納的方式解決問題。不能容讓信仰群體落入互相爭論和輕視對方的地步,否則群體會出現分裂的危機。

背誦經文

「這樣,讓我們追求那些締造和好關係的事和彼此造就的事。」(羅 14:19)

下一課前:

我已帶領組員一起背誦經文。

備註: *必須討論的問題/完成的段落

備課

下一課我們將會查考「第七課:回應主愛.傳揚福音」,請大家預先備課,以致在查經時有更深入的分享和領受。

第98頁完 第99頁完

第七課 回應主愛 ‧ 傳揚福音(羅 15:14-33)

@本課學習目標:

  1. 認識信徒參與宣教,是為了回應神拯救的大愛。
  2. 明白宣教的工作,並非靠自己的力量和才能,而是惟神的恩典和能力才能完全。
  3. 立志積極參與和支持宣教工作,將基督的愛帶給未曾聽聞福音的人。

閱讀本課經文

《新漢語譯本》版權屬漢語聖經協會,蒙允准使用

第一部分:自述宣教使命 (15:14-21)

15:14
我的弟兄們,我個人深信,你們自己是滿有良善的,充滿了各樣的知識,也能夠彼此勸戒。
15:15
但我在信中某些地方,還是寫得相當大膽,作為對你們的提醒;因為從神那裏賜給我恩典,
15:16
使我為外族人成了基督耶穌的僕人,作神福音的祭司,使所獻上的外族人靠着聖靈成為聖潔,得蒙悅納。
15:17
所以,在服侍神的事上,我在基督耶穌裏有可誇之處。
15:18-19
因為,別的我不敢說,只說基督藉着我所做的事——就是藉着言語、行為,以神蹟奇事的能力,並以神的靈的大能,使外族人順服;這樣,我從耶路撒冷第100頁完輾轉來到以利哩古,把基督的福音傳遍了各處。
15:20
如此,我立定志向,不在聽聞過基督名字的地方傳揚福音,以免我在別人的基礎上建造,
15:21
反倒要如經上所記的:
「未曾聽聞他的,將要看見,未曾聽見過的,將要領悟。」

第二部分:邀請參與宣教 (15:22-33)

15:22
因此,我多次受到阻攔,無法到你們那裏。
15:23
但現在,這些地區已再沒有可傳的地方了,而且我多年來渴望到你們那裏,
15:24
就是說,我甚麼時候到西班牙去——因為我盼望在途中與你們見面,先與你們相聚,使我稍得滿足,然後在你們的幫助下,把我送到那裏。
15:25
但現在,我要前往耶路撒冷去服侍眾聖徒。
15:26
因為馬其頓和亞該亞的信徒都樂意捐獻,湊了一些捐款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
15:27
他們實在樂意這樣做,其實,這也是他們的責任;因為外族人既然分享了猶太人屬靈的福氣,也就有責任供應他們物質上的需要。
15:28
所以待我辦完這件事,把這筆款項給他們交付妥當,就會取道你們那裏前往西班牙去。
15:29
我也知道,我到你們那裏去的時候,必帶着基督豐盛的福分去。
15:30
弟兄們,我藉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又藉着聖靈的愛,第101頁完勸你們與我一同竭力為我向神祈求,
15:31
讓我可以脫離猶太地不順從的人的手,也讓我為耶路撒冷服侍的事得蒙眾聖徒悅納;
15:32
這樣,我就可以照着神的旨意,歡歡喜喜地到你們那裏,與你們同得安息。
15:33
願賜平安的神與你們眾人同在!阿們。

經文大綱

一、自述宣教使命 (15:14-21)
二、邀請參與宣教 (15:22-33)

經文簡介

上一課查考羅馬教會內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為了「飲食條例」和「守節期」而起了激烈爭論,到了互相評斷和輕看對方的地步,甚至出現分裂的危機。保羅為此教導他們要彼此接納,藉以化解他們的爭議。今課經文 15:14-33 帶出保羅寫下《羅》的首要目的,就是期望羅馬教會能支持保羅前往西班牙宣教的計劃。經文可分為兩個部分,15:14-21 再次帶出保羅從神領受向外邦人傳福音的使命;此外,15:22-33 交代保羅如何邀請羅馬教會參與宣教的工作。

經文討論/解釋

請先自行思考以下問題及寫下你的領受/感想或疑問。(附相關經文背景、解釋等,有助進深反思和討論。)第102頁完

一、自述宣教使命 (15:14-21)

15:14-21 逐步透露保羅邀請羅馬教會參與向西班牙宣教的計劃。保羅先重申因著神的恩典而被神呼召成為外邦人的使徒,並表明自己宣教的志向,就是在未曾聽聞福音的地方傳揚福音。

經文分析(15:14-21)

「我的弟兄們」的稱謂是新段落的開始,他表明對羅馬信徒有信心,因他們是「滿有良善、充滿了各樣知識,也能夠彼此勸戒」(15:14)。「滿有」和「充滿」 曾用來形容外邦人的敗壞(1:29,見「塞滿」和「充滿」)。但如今,信徒藉著神福音的大能,其生命在基督裡變得「滿有良善、充滿了各樣知識」。「良善」帶有對他人恩慈和慷慨的意思。換言之,保羅稱讚羅馬信徒,基於對信仰有透徹的理解,便活出良善的生命。在第一世紀,作者對讀者的稱讚往往與請求相關(參門 4-7 節),這顯出保羅藉此進一步鼓勵羅馬教會慷慨支持他的西班牙宣教計劃。

接著,因為羅馬教會並非保羅所建立的,保羅明白可能使對方感到冒犯,所以他形容「信中某些地方,還是寫得相當大膽」(15:15)。然而,保羅清楚神給予他的使徒權柄(1:5),這完全是出於神的恩典,所以他對羅馬教會作出提醒。此外,保羅表明自己是外邦人使徒的身分, 第103頁完猶如福音的祭司,將「外族人靠着聖靈成為聖潔」如祭物般獻給神(15:16)。因著神的恩典,保羅在過去的日子常向外邦人傳福音,建立不少的教會。保羅清楚這些「成就」都是出於神,故此他描述「在基督耶穌裏有可誇之處」(15:17),全是基督藉着他成就的工作,「就是藉着言語、行為,以神蹟奇事的能力,並以神的靈的大能,使外族人順服」(15:18-19)。

最後,保羅進一步解釋他傳福音的原則,就是向那些未認識基督的地方傳揚福音(15:20)。這不單說明他將要向西班牙宣教的原因,同時也解釋為何他仍然未曾到訪羅馬教會。此外,保羅闡述他立志不在聽聞過基督名字的地方傳揚福音,以免他在別人的基礎上建造。他的宣教目標是在不同的地方,建立更多傳福音的根基,然後讓其他人繼承建立教會。保羅更引用賽 52:15 來支持他的做法(15:21),強調要讓未曾聽過神拯救信息的人能看見和領受。故此,賽 52:15 一方面替保羅「不在別人的基礎上建造」提供基礎。另一方面,顯出神的應許如今在保羅的事工上應驗了。

問題討論

  1. 保羅如何形容自己的外邦人使徒身分(15:15 下-16)?你又會如何看自己作為「福音祭司」的身分?第104頁完
  2. *根據 15:18-20, 試從以下四方面理解保羅的宣教使命,請填上合適的答案:
    宣教的來源  
    宣教的目標  
    宣教的方向  
    宣教的方式  
  3. *承上題,對你有何提醒?你認為參與和支持宣教須具 備甚麼條件?

二、邀請參與宣教 (15:22-33)

15:22-33 保羅表明期望羅馬教會能支持他的宣教計劃,並交代先要將捐款帶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藉以鼓勵羅馬信徒,積極參與神的宣教工作。

經文分析 (15:22-33)

22-24 節 保羅清晰表明自己尚未到訪羅馬教會,皆因他曾多次受到攔阻(參 1:10-13)。他說明自己想到羅馬,是為了在西班牙宣教上得到他們的支持(15:22-24)。事實上,15:14-33 呼應 1:1-15(特別是 1:8-15),凸顯出保羅期望羅馬教會能支持他前往西班牙宣教的計劃。穆爾第105頁完(Douglas J. Moo)分析這兩段經文重複出現的主題:

1. 稱讚羅馬人 15:14 1:8
2. 外邦人的使徒 15:15 下-21 1:3,13
3. 造訪羅馬的攔阻 15:22 1:13 上
4. 欠債 15:27 1:14
5. 渴望要為彼此的益處而服侍 15:29 1:11-12
6. 禱告 15:30-32 1:9-10

事實上,羅馬教會在保羅的宣教計劃中,佔非常重要的角色,原因有幾方面:

  1. 羅馬教會能在經濟及物資上支援保羅在旅程中的需要。
  2. 在地理上,羅馬教會能作為向西班牙宣教的基地,因為當時在西班牙未有猶太會堂能讓保羅落腳。
  3. 西班牙地區主要以拉丁文溝通,當地人不諳希臘文,故此保羅需要羅馬信徒在旅途中替他翻譯。

由此可見,羅馬教會對保羅的宣教計劃非常重要。因此,保羅寫下《羅》疏理羅馬教會內的紛爭,以及澄清他們對自己的誤解。因為保羅深明教會群體內必須合一,否則他日教會或會因此而持續爭執內耗,長遠影響西班牙的宣教工作。第106頁完

25-29 節保羅表示他出發西班牙之前,要先帶一筆捐獻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特別是當地的猶太信徒,履行當年對耶路撒冷的承諾(加 2:10)。他形容馬其頓和亞該亞地區(包括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庇哩亞和哥林多城)的外邦信徒都樂意捐獻。「樂意」一詞出現兩次(15:26-27),強調他們的捐獻不是出於被迫,而是甘心樂意奉獻。保羅解釋,他們樂意奉獻是出於一份責任。「因為外族人既然分享了猶太人屬靈的福氣,也就有責任供應他們物質上的需要」(15:27)。「猶太人屬靈的福氣」令人想起 11:17-24 關於「橄欖樹接枝」的比喻。這指向神的救恩臨到外邦人,皆因猶太人的過失。因此,外邦人作為野橄欖枝能接上聖潔的「橄欖樹」,是沒有可誇的地方。換句話說,保羅借用野橄欖枝來提醒外邦信徒,既然他們受恩於猶太人,便應當有「責任」捐獻,幫助猶太信徒渡過難關。尤其在希羅文化中,強調當受恩於別人時,需要以行動回饋施恩者。進一步來說,《羅》強調人得救,惟靠神的救贖恩典。

換言之,保羅提及外邦信徒樂意捐獻一事,為要鼓勵羅馬教會回應神的救恩,甘心樂意奉獻,積極參與和支持保羅的宣教工作。

接著,保羅交代將那筆款項交到耶路撒冷後,就會途經羅馬前往西班牙。深信到時「必帶着基督豐盛的福分去」第107頁完(15:29),是因他已經履行承諾,幫助耶路撒冷的信徒;以及,他終於能夠開展向西班牙宣教的旅程,然而他深信這趟旅程必然滿有基督的福分,並且羅馬信徒亦因此而蒙福。穆爾認為保羅希望與羅馬教會建立互惠關係(1:12),所以「保羅所想到的,不僅是他的前往,也是他前往的結果;那麼他就可能是暗示一種彼此的『祝福』:保羅服侍羅馬的基督徒,而那裏的基督徒則鼓勵和幫助保羅。」事實上,彼此祝福的關係不單在代禱上,也可以在實際的需要上。

30-33 節 保羅邀請羅馬信徒,切切為這耶路撒冷的旅程禱告(15:31):「讓我可以脫離猶太地不順從的人的手」和「也讓我為耶路撒冷服侍的事得蒙眾聖徒悅納」。這代禱內容反映出保羅的擔憂,特別是當地猶太人與猶太信徒對保羅存仍有誤會。因此,他們可能會拒絕接受保羅所收集的奉獻。對保羅來說,這筆捐獻含有豐富的意義,因這些奉獻是從外邦信徒所收集的,正如 15:27 所指,這是出於「責任」。然而,這份責任建基於外邦信徒與猶太信徒在基督裡建立的團契關係。當耶路撒冷的猶太信徒願意接納外邦信徒的捐款時,這意味著他們願意接納外邦信徒進入這團契關係中。換言之,保羅相信這筆捐獻見證著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在基督裡合一。

第108頁完

問題討論

  1. 羅馬教會對保羅的宣教計劃有何重要?
  2. 為什麼保羅形容外邦信徒樂意捐獻是出於一份「責任」(15:26-27)?這對羅馬信徒有何意義?
  3. *從今日的經文,你有何反思?你會如何參與和支持宣教的工作來回應神的救恩?

在研讀本課經文後,你應該能夠明白以下的教導:

  1. 回應主愛・傳揚福音
    保羅看似教導羅馬教會參與和支持宣教工作是基於「責任」,但這不只是責任,而是有更重要的含義。因為參與和支持宣教是效法基督,是出於為他者的愛的實踐。這是不計算、不求回報的,也是永不止息的。願我們能以不同形式參與其中,讓宣教工作得以擴展,目的是回應神拯救的第109頁完愛,並願意將這份愛帶給其他未曾聽聞福音的人。
  2. 福音祭司.惟靠主恩
    保羅形容自己是神福音的祭司,正如他一直努力推動宣教,建立不少教會。在人的眼中,他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宣教士。然而,保羅表明他所誇口的,只是基督藉他成就的工作。保羅深知事奉的果效不是出於自己的能力,而是靠著神的恩典和能力,才能成就神的工作。提醒同為神福音祭司的我們,不要輕看自己,也不要高捧自己。當我們甘願被神使用,靠著神的恩典和能力,神定當親自成就祂救贖的工作。

備註: *必須討論的問題/完成的段落

備課

下一課我們將會查考「第八課:多元合一.見證主名」,請大家預先備課,以致在查經時有更深入的分享和領受。

第110頁完 第111頁完

第八課 多元合一 ‧ 見證主愛(羅 16:1-27)

@本課學習目標:

  1. 認識基督十架的救贖向世人啟示神救贖的旨意。
  2. 明白基督的愛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並在基督裡合而為一。
  3. 立志關心並接納社會上不同的群體,藉以擴闊教會的多元性,見證基督的大愛。

閱讀本課經文

《新漢語譯本》版權屬漢語聖經協會,蒙允准使用

第一部分:獨特的問安(16:1-16)

16:1
因為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獲得應許,要成為承受世界的人,不是藉着律法,而是藉着因信而來的義。
16:2
請你們在主裏以聖徒配得的方式接待她;她在甚麼事上需要你們幫助,也請你們幫助她,因為她曾幫助許多人,也幫助過我。
16:3
請問候百基拉和亞居拉,他們是我在基督耶穌裏的同工,
16:4
曾為我的性命冒上生命危險;不單我感激他們,連外族人的眾教會也感激他們;
16:5
也請問候在他們家裏的教會。請問候我親愛的以拜第112頁完尼土,他是亞西亞歸信基督的初熟的果子。
16:6
請問候馬利亞,她為你們非常辛勞。
16:7
請問候安多尼古和猶尼亞,他們是我的親族,曾與我一同被囚;他們在使徒當中享有盛名,也比我先歸信基督。
16:8
請問候在主裏我親愛的暗伯利。
16:9
請問候我們在基督裏的同工耳巴奴,還有我親愛的士大古。
16:10
請問候在基督裏經過了考驗的亞比利。請問候亞利多布家裏的人。
16:11
請問候我的親族希羅天。請問候拿其數家在主裏的人。
16:12
請問候在主裏辛勞的土非拿和土富撒。請問候親愛的彼息,她在主裏非常辛勞。
16:13
請問候在主裏蒙揀選的魯孚和他母親,他的母親也是我的母親。
16:14
請問候亞遜其土、弗勒干、黑米、八羅巴、黑馬,以及與他們在一起的弟兄們。
16:15
請問候非羅羅古和猶利亞、尼利亞和他姊妹,還有阿林巴,以及與他們在一起的眾聖徒。
16:16
你們要用聖潔的吻彼此問候。基督的眾教會都問候你們。

第二部分:最後的教導 (16:17-27)

16:17
弟兄們,我勸你們,要提防那些離間你們、絆倒你們、言行跟你們所學的教義相反的人;要遠離他們。第113頁完
16:18
因為這樣的人不服侍我們的主基督,只服侍自己的肚腹;他們以花言巧語欺騙老實人的心。
16:19
你們的順服已是眾所周知,所以我為你們喜樂;但我也希望你們在善事上聰明,在惡事上保持純潔。
16:20
賜平安的神很快就要把撒但毀滅在你們的腳下。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惠與你們同在!
16:21
我的同工提摩太,還有我的親族路求、耶孫、所西巴德,都問候你們。
16:22
(我這代筆寫這封信的德丟,在主裏問候你們。)
16:23
那接待我、又接待全教會的該猶,問候你們。城中的司庫以拉都,還有弟兄括土,都問候你們。
16:24
也是為我們寫的,我們就是那些要被算為義的人,也就是那些相信神使我們的主耶穌從死人中復活的人。
16:25
神能夠按着我所傳的福音和所宣講的耶穌基督,照着奧秘的啓示,使你們堅固;這奧秘歷代以來是秘而不宣的,
16:26
但如今顯明出來了,而且藉着先知所寫的,照着永活神的命令,已經讓萬族知道,使他們因信而順服。
16:27
願榮耀藉着耶穌基督,歸給獨一全智的神,直到永遠!阿們。

經文大綱

一、獨特的問安 (16:1-16)
二、最後的教導 (16:17-27)

經文簡介

第114頁《羅》16 章往往被人忽略,因為通常只集中「因信稱義」的真理,容易忘卻《羅》是一封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與一般保羅書信有別的是,他在問安的部分不厭其煩提出26 個名字,究竟那些名字對這書信有何重要?簡單來說,16 章可分為五個部分。第一,16:1-2 記載保羅向羅馬教會推薦非比;第二,16:3-16 保羅向 26 位信徒問安;第三,16:17-20 是保羅對羅馬教會最後的叮嚀,提醒信徒防備錯誤的道理;第四,16:21-24 是保羅代同工再向羅馬教會問安。最後,16:25-27 是祝禱和頌讚。

經文討論/解釋

請先自行思考以下問題及寫下你的領受/感想或疑問。(附相關經文背景、解釋等,有助進深反思和討論。)

一、獨特的問安(16:1-16)

16:1-16 先交代保羅向羅馬教會推薦非比姊妹,請求對方接待非比並給予她幫助。接著,保羅便向羅馬教會不同的信徒問安,長長的名單記下 26 個名字,顯出保羅雖然未曾到訪羅馬教會,但早已認識不少肢體。

經文分析(16:1-16)

1-2 節 保羅向羅馬教會先推薦非比姊姊,推薦的原因很大可能是非比就是帶信人,以及負責誦讀和解釋《羅》的人。經文記載非比是堅革哩教會的執事,堅革哩位於哥林多東南面的海港,並被譽為「哥林多的名城」,屬於第115頁商業經濟發達,以及人流暢旺的地方。故此,估計當時不少信徒曾在堅革哩的教會受到非比的幫助(16:2)。相信保羅逗留在哥林多時(約 18 個月,參徒 18:1-11),也曾受助於非比。此外,「因為她曾幫助許多人,也幫助過我」,「幫助」一詞可指「恩庇者/施恩者」的意思。根據第一世紀的希羅文化中,有著一種施恩受惠的制度。「恩庇者/施恩者」在社會上普遍屬於較富有和擁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換言之,非比不單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她為人慷慨並樂於助人,將好處給人。這介紹讓羅馬教會更多認識非比的背景,好讓他們能好好接待她,所以保羅請求羅馬教會「在主裏以聖徒配得的方式接待她」。概括來說,不論在信仰群體的見證、與保羅的關係以及她的學識等,相信非比是代表保羅送信的不二的人選,並在教會群體面前讀出《羅》,以及解答大家對書信的疑問。

3-16 節 有別於其他的保羅書信,這長長的名單有以下幾項特徵:第一,名單記下 26 個名字,尤其是 16:5 特意提及「家裡的教會」,相信當中大概有數個家庭教會。其次,從〈附件一〉(列出他們的資料)可見羅馬教會內有不同背景的人,例如有外邦人與猶太人、有奴僕與自由人(或是曾作奴僕的人)、第116頁社會上的精英與非精英的平民、男性與女性。他們來自羅馬帝國不同地方,這顯出教會的多元性。2 第三,這表明保羅與大部分的人有深厚的情誼,他們是保羅在傳福音上的戰友,保羅稱他們是「使徒」、「同工」、「同囚」、「親愛的」等。例如,百基拉和亞居拉,估計他們是早期信主的猶太基督徒,早在羅馬教會十分活躍。主後 49 年曾因羅馬皇帝革老丟驅逐猶太人而離開羅馬城,在哥林多遇到保羅。之後,他們三人便同工,一邊織帳棚、一邊傳福音(徒 18:1-5)。故此,這名單反映保羅希望在到訪羅馬教會前,讓對方知道他早已認識不少羅馬教會的信徒,增加對方對自己的信心。


2 深入了解那些信徒的背景資料,可參周兆真:《羅馬書》,501-520 頁。


問題討論

  1. 保羅如何形容非比(16:1-2)?為何保羅要向羅馬教會推薦她?她有何生命素質?
  2. 保羅寫下長長的問安名單(16:3-15),有何目的?第117頁
  3. *從這問安的名單,羅馬教會的群體有何特色?你認為這些特色如何體現出福音的內涵?
  4. *你認為城浸家如何能呈現群體的多元性,接納不同背景的肢體?又如何能彰顯多元之中的合一,向未信者見證基督的身體呢?

二、最後的教導 (16:17-27)

16:17-27 屬於《羅》的最後部分,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16:17-20 記載保羅勸勉信徒防備錯謬的教導並為他們祈禱。接著,16:21-27 寫下他替一眾同工向羅馬教會問安,以及最後以一首榮耀頌作結。

經文分析 (16:17-27)

16:17-20 提醒羅馬信徒要提防那些假教師,避免信仰群體受到「離間」和「絆倒」,因假教師的言行跟信徒所學的教義相反(17 節)。保羅明言那些假教師並非服侍基督,而是服侍自己的肚腹,並且他們以花言巧語欺騙老實人的心(18 節)。保羅於腓 3:18-19 曾類似運用「自己的肚腹」的詞彙,其意思傾向是自我中心主義,因此第118頁「服侍自己的肚腹」應是指那些假教師只重視自己的享樂。

另一方面,雖然經文未有清楚說明那些假教師是誰,但估計那些假教師屬於羅馬教會以外的人,因保羅清晰以「你們」與「他們」作區分,並在 19 節稱讚羅馬信徒順服的心。因此,那些假教師應不屬於羅馬教會內的人,相信保羅希望他們去到羅馬前,預先提醒羅馬信徒要遠離他們。那些假教師的身分,可能是曾扭曲保羅教導的人(3:8),或是煽動羅馬信徒互相論斷和分裂的人(14:1-15:13)。無論如何,保羅對羅馬信徒有信心,因信徒的「順服」已是眾所週知。同時,保羅勸勉他們要好好作出選擇,要「在善事上聰明,在惡事上保持純潔」(19節),以確保群體合一。

最後,保羅向神禱告,願神的「平安」和「恩典」賜給羅馬信徒。禱文中提及「賜平安的神很快就要把撒但毀滅在你們的腳下」,「毀滅」一詞可譯作「踐踏」(見和合本),令人聯想到「夏娃的後裔要『踐踏』蛇頭」的應許(創 3:15)。指向耶穌基督再臨之時將會終結「既濟未濟」的時代,並將死亡和罪的權勢完全消滅,得著最終的勝利,這呼應上文「黑夜將盡,白晝已近」(13:11-12)的盼望信息。換言之,保羅深信這勝過撒但的應許將要發生,其意思亦包括勝過那些教假師,這是一場屬靈的第119頁爭,信仰群體必須有屬靈的裝備,方能抵擋撒旦,站立得住。「因為與我們爭戰的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是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黑暗世界的,以及天上的邪靈。」(弗 6:12)

21-24 節是保羅代同工向羅馬教會問安,其中提及八個人名,包括幾位猶太信徒(提摩太、路求、耶孫、所西巴德)、還有替保羅代筆的德丟、以及幾位外邦信徒(該猶、以拉都、括土)。3

25-27 節以一首榮耀頌作結,呼應 1:1-17 以及《羅》中重要的字詞,穆爾分析如下:

「祂能」(大能) 1:4, 16
「堅固你們」 1:11
「(我的)福音」 1:1, 9, 16;參 2:16
「啟示/彰顯」 1:17;3:21
「眾先知的書」 1:2;3:21
「信心的順服」 1:5
「所有列國(外邦人)」 1:5;其他各處
「獨一的神」 3:29-30
「智慧的神」 11:33-36

3 深入了解那些信徒的背景資料,可參周兆真:《羅馬書》,529-530 頁。第120頁

由此可見,這榮耀頌不單是頌讚神奇妙的救贖旨意,還有總結全書的作用。這頌詞的焦點是讚美神如何藉著基督恩典的救贖,啟示祂在歷代中秘而不宣的奧秘。神恩典的救贖經已向世人啟示出來,讓人因信而順服。

問題討論

  1. 請分享那些假教師對羅馬教會有何影響(16:17-18)。保羅如何勸勉他們(16:19)?
  2. *保羅為羅馬教會獻上的禱告有何意義(16:20)?城浸家踏入 85 周年,你會如何為她祈禱?請寫下你的禱文。
  3. 保羅最後以榮耀頌作結,這頌讚有何特色和目的(16:25-27)? 第121頁

在研讀本課經文後,你應該能夠明白以下的教導:

  1. 多元合一・見證主愛
    羅馬教會由不同背景的弟兄姊妹組成,他們來自社會上不同階級,有奴僕與自由人,又有精英與平民等。對於非常重視階級制度的羅馬社會,教會群體呈現獨特的多元性,見證神對世人的愛。因著基督十架的救贖,打破了一切因階級、種族、貧富、性別而產生的隔閡。我們藉著浸禮,表明與基督聯合,都屬一個身體。「事實上,你們藉著信心,在基督耶穌裏全都成為神的兒女。因為你們所有受浸歸入基督的人,都穿上了基督;絕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絕不分奴僕或自由的人,絕不分男的女的,因為你們全都在基督耶穌裏合而為一了。」(加 3:26-28)
  2. 基督救贖.奧蹟顯露
    《羅》最後的榮耀頌高舉神奇妙的救贖,就是歷代以來秘而不宣的奧秘,藉著基督在十架上的受苦、受死、復活、得勝啟示出來。如今,世人便藉著信靠基督而被稱義,甚願我們一生「以基督的信實為始,以人的忠信為終」(1:17)。

備註: *必須討論的問題/完成的段落

第122頁完

背誦經文

「願榮耀藉着耶穌基督,歸給獨一全智的神,直到永遠!阿們。」(羅 16:27)

我已帶領組員一起背誦經文。

下一課前:

我已帶領組員一起背誦經文。

附件一

名字 稱謂 相關資料
非比
  • 堅革哩教會的執事
  • 眾人的施恩者/恩主
  • 外邦女性
  • 很大可能是帶信人及誦讀者
百基拉、亞居拉
  • 在基督耶穌裏的同工
  • 夫婦來自羅馬,在哥林多認識保羅,與他一同以製造帳篷為業(林前 18:1-3)
  • 曾為保羅冒上生命危險
  • 受外邦教會尊重
  • 在羅馬負責其中一間家庭教會
以拜尼土
  • 保羅所親愛的
  • 是亞西亞首位歸信基督的人
  • 外邦男性
馬利亞
  • 在羅馬辛勞的工人
  • 可能是猶太女性
安多尼古、猶尼亞
  • 保羅的親族
  • 曾與保羅被囚
  • 享有盛名的使徒
  • 比保羅先歸信基督
  • 相信是猶太夫妻
第123頁完
暗伯利
  • 保羅所親愛的
  • 外邦男性
  • 可能是奴僕或自由人
耳巴奴
  • 保羅的同工
  • 外邦男性
  • 可能是奴僕或自由人
士大古
  • 保羅所親愛的
  • 外邦男性
  • 可能是奴僕或自由人
亞比利
  • 在基督裏經過了考驗的人
  • 外邦男性
  • 可能是奴僕或自由人
亞利多布家裡的人
-
  • 部分家庭成員信主
希羅天
  • 保羅的親族
  • 猶太男性
拿其數家裡的人
  • 在主裏的人
  • 部分家庭成員信主
土拿非、土富撒
  • 在主裏辛勞的人
  • 外邦或猶太女性
  • 可能是親生姊妹
  • 是奴僕或自由人
彼息
  • 保羅所親愛的
  • 在主裏非常辛勞
  • 外邦女性
  • 是奴僕或自由人
魯孚、他母親
  • 在主裏蒙揀選的
  • 也是我的「母親」
  • 外邦男性
  • 可能是古利奈人西門的兒子(可 15:21)及妻子
亞遜其土、弗勒干、黑米、八羅巴、黑馬,以及與他們在一起的弟兄們
-
  • 外邦男性
  • 是奴僕或自由人
  • 同是一間家庭教會的成員
第124頁完
非羅羅古、猶利亞
-
  • 可能是一對外邦夫婦
尼利亞、他姊妹
-
  • 外邦人
阿林巴
-
  • 外邦男性
與他們在一起的眾聖徒
-
  • 應是一間外邦信徒的家庭教會
第125頁完

參考書目

英文釋經書

  1. Dunn, James D.G. Romans 9-16. WBC. Vol 38B. Dallas, Texas: Word Books, 2014.
  2. Esler, Philip F. Conflict and Identity in Romans: The Social Setting of Paul’s Letter.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03.
  3. Gorman, Michael J. Romans: A Theological & Pastor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2022.
  4. Jewett, Robert. Romans. Hermeneia. Vol 45.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07.
  5. Longenecker, Richard N.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NIGTC.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6.
  6. Porter, Stanley E. The Letter to the Romans: A Lingusitic and Literary Commentary. Sheffield, England: Sheffield Phoenix Press, 2015.
  7. Sherwoood, Aaron. Romans: A Structural, Thematic, & Exegetical Commentary. Bellingham, WA : Lexham Press, 2020.
  8. Witherington III, Ben & Hyatt Darlene. Paul’s Letter to the Romans: A Socio-Rhetorical Commentary. Grand第126頁完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期刊

  1. 岑紹麟:〈作活祭:從羅馬書十二章一節至十五章十 三節看保羅的敬拜觀〉。《山道期刊》卷十一第一期 (2008 年 7 月),頁 37-53。

中文釋經書

  1. 周兆真:《羅馬書》。中文聖經註釋。卷卅三。香港: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7。
  2. 馮蔭坤:《羅馬書註釋》。下冊:卷三至卷四。新北市: 校園書房出版社,2013。
  3. 穆爾:《羅馬書(下)》。陳志文譯。加州:美國麥種傳 道會,2012。

參考書

  1. Elliott, Neil. “Creation, Cosmos, and Conflict in Romans 8-9.” In Apocalyptic Paul: Cosmos and Anthropos in Romans 5-8, 131-156. Edited by Beverly R. Gaventa. Waco: Baylor University Press, 2013
  2. Longenecker, Richard N. Introducing Romans: Critical Issues in Paul’s Most Famous Letter. Grand Rapids, MI ; Cambridge, UK : William B. Eerdmans Pub, 2011.第127頁完
  3. 張楷弘:《天啟保羅:保羅神學與重構世界的天啟新秩序》。新北市:校園,2023。
  4. 薛霞霞:《與保羅同讀舊約:透視羅馬書 9-11 章對神子民身分的先知講論》。劉啟光譯。香港:天道,2018。
  5. 德席爾瓦:《21 世紀基督教新約概論》。紀榮智、李誰遠譯。新北市:校園,2013。
  6. 盧龍光:《論盡羅馬:透析保羅寫羅馬書之目的》。王敏賢譯。香港 : 漢語聖經協會,2010。
第128頁完 第129頁完

2024 年成長班真理教導課程預告

2024 年教會主題:敬畏上主~扎根聖言 傳揚福音 活出使命

第一季:《雅各書》
第二季:《85 周年主題查經——回顧、反思、展望》
第三季:《傳道書(一)》*
第四季:《傳道書(二)》*

*第三、四季查經資料將會使用明道研經叢書 《傳道書──試看人生》及研習本,謝慧兒著。

第130頁完

九龍城浸信會 2023 年 10-12 月成長班真理教導課程 (學員本)
《顛覆萬有的福音──休戚與共的信仰群體》(羅馬書 9-16 章)

作者:麥子穎、方憬仁

封面設計:劉德智

出版:九龍城浸信會

版次:2023 年 10 月初版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

第131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