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浸信會
85周年

會牧書簡

日期: 2022年11月

主題: 「人子」耶穌

作者: 馬穎儀牧師


聖經清楚讓我們知道,耶穌是「大衞的子孫」、是「神的兒子」、是以色列人所期待的「彌賽亞」,而耶穌自己也從年幼時就意識到自己不是一個普通木匠的兒子。據路2:41-52的記載,當耶穌年僅十二歲時,祂跟從父母往耶路撒冷守逾越節,守節過後,耶穌的父母走了一天的路程回拿撒勒,才發現耶穌並沒有隨着親友同行,於是返回耶路撒冷尋找耶穌,他們希奇地發現耶穌在聖殿坐在教師中間,聆聽、發問和回應教師的提問。當父母問祂為何要獨留在耶路撒冷使他們憂心時,耶穌清楚地回應:「……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的家裏嗎?」(路2:49《新譯本》、《現代中文譯本》),當時沒有猶太人會稱神為父,耶穌卻膽敢如此!這確實表明了他自知是神的兒子這獨特的身份。到耶穌三十歲開始出來傳天國的福音時,祂被聖靈充滿,醫病趕鬼,行了很多神蹟奇事,祂的教導也遠勝當時的法利賽人和律法師。若耶穌自稱為「大衞的子孫」、「神的兒子」或「彌賽亞」,這些都可以說是合情合理,但使人覺得不解的是,耶穌卻極少用這些尊貴的名字來介紹自己,反而在福音書中使用了四十多次「人子」來稱呼自己,例如:「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太8:20)、「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太9:6)、「人子必須被交在罪人手裏,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路24:7),我們不禁要問,為何主耶穌要用「人子」自稱呢?

 

或許有人會以為身為「天之驕子」的耶穌用「人子」自稱是謙卑的表現,正如他選擇降生在馬槽而不是在皇宮內一樣;我想這只是部分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應該是與神給與主耶穌救贖萬民的使命有關。當時的猶太人因有選民的身份而自視過高,他們以為所等待來臨的彌賽亞也只會拯救他們,復興以色列,與他們認為不潔的外邦人無關。主耶穌選用「人子」自稱就是為了提醒和教導以色列民,祂就是但7:13所提到的「人子」,祂會帶着權柄、榮耀、國度而來,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祂,意思就是祂是萬國的主、萬族的君王,祂要接受萬民的敬拜。另外,「人子」 (בּר אנשׁ) 的原文意思是「亞當的兒子」或「人類之子」,主耶穌自稱「人子」,是要與不同種族的人類「認同」,因為祂是全人類(不止以色列人)的彌賽亞,祂來是要救贖萬族萬民!

 

當我們明白主耶穌自稱為「人子」是要配合父神給祂拯救世人的使命、更正選民的民族優越感和培育他們的天國視野時,就要反省:我們做過甚麼來配合主耶穌給我們的大使命呢?我們有否犯下以色列民相同的錯誤,把本屬萬族的福音只傳給自己的同族,而不顧念其他民族的需要呢?在疫情下,我們確實不容易到外國作宣教的工作,但我們可以先關心在港的外族人。據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1],本港有近62萬非華人,佔全港人口8.4 %,其中不少來自印尼和巴基斯坦的人都是穆斯林,而來自印度和尼泊爾的人是印度教教徒,當然還有來自其他國家的異教徒,他們都需要福音。城浸差會今年和明年差傳教育的主題,都是鼓勵大家關心身邊的少數族裔,而剛過去的10月15日下午,差會同工、差委與幾個差傳小天使的家庭往土瓜灣「十三街」接觸了那裏的少數族裔,向他們表達基督的愛,並派發防疫物資及小禮物。期望我們將來有更多接觸的機會、進一步把福音傳給他們,更期盼您能參與下次的活動!

 

[1] 資料來源:https://www.had.gov.hk/rru/tc_chi/info/demographics.htm

九龍城浸信會 Facebook 專頁